王維青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農村主要勞動力為改變家庭經濟狀況,開始外出打工,有的夫妻雙方外出,有的夫妻一方外出,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就出現了“留守兒童”。目前,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對于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教育問題,面臨著嚴重的問題,令人擔憂。為了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就以我們新集鄉的留守兒童為例,對他們的生存狀況和教育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問題 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166)“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17-01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方面都比較緊張,生活比較困難,主要依靠父母或一方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因此對于留守兒童的照顧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父母雙方外出的,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父母一方外出的,由另一方監護,大多數由母親監護,還要忙著料理家務,照顧老弱病殘的老人,又種好自己的幾畝地來做幫補;還有由親戚朋友代管的。這樣父母長期缺位,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也疏遠了應有的親情關系,再加上隔代、單親、代管教育都存在不科學的管理問題,導致留守兒童得不到正常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因此在思想、行為和心理方面出現嚴重的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調查,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年不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
1.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由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他們平時給孩子物質方面的比較多,孩子要啥給啥,精神方面的關注較少,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較欠缺,教育方法不得當、不及時、不科學。由于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和年齡的關系,在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代溝”現象明顯,有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有的甚至沒讀過書,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科學的方法,有的年老體弱多病,無能力也無精力管教孩子,還有的對于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大大改善留守兒童生活狀況,物質生活優越感較強,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方法不得當,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出現了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現象。
2.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出現偏差。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14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他們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親情失落,由此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使得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因此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自卑自私、冷漠孤僻或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3.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比較差。我們鄉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有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或偏下水平,還有的不及格,三四十分,四五十分,大多學習比較差,尤其是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因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低,無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有的不重視學習,只關注衣食住行,對孩子的學習幾乎不聞不問,少了家庭教育這個很重要的環節,導致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進取心、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應付了事,學習成績較差比例之大令人擔憂。
4.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行為上有缺陷。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他們的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由于不在父母身邊,隔代監護不夠嚴格,有的時候缺少及時的管教約束,導致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紀律比較散漫,甚至慢慢的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紀律,經常出現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也是近年來家庭、學校面臨的非常棘手的問題。
5.農村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由于監護不力,留守兒童一個人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等意外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著一定的隱患。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1.建立了農村“寄宿制”學校,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讓他們和老師、同學們一起生活,在群體中成長,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一下家庭教育的缺失。
2.大力宣傳,讓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當中來。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向留守兒童家長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家教知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另外,通過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重大意義,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經驗做法。
3.對留守兒童建立檔案。學校對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并將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務工地點及監護人身體狀況和文化程度等有關資料進行登記,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
4.通過開通親情電話,搭建留守兒童和家長交流溝通的平臺,讓留守兒童一周給家長打一次電話,一個月寫一封信等行為來促進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以彌補親情的缺失。
5.組織開展活動,讓留守兒童參與到活動中來,既可以排除孤獨感,又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除此之外,動員一些家長自愿在周末組織留守兒童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搞一些活動,共度周末,給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關愛,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合力。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棘手的社會問題,盡管學校在這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但還是不夠深入,需要繼續探索研究,找到解決本地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合理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