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隨著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都逐漸發生了變化。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有著促進作用,同時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又能夠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學要將培養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讓教學活動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基于此,筆者在文中對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教學策略,希望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 思維能力培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71-01
高中物理的知識點比較多,眾多知識點構成了一個廣泛的知識體系,并且高中物理知識相較于其它學科,具有抽象性較強的特點,學生不僅要牢記知識點內容,還要將其合理應用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所以部分高中生在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就逐漸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感。培養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夠加強高中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進而降低高中生理解物理知識的難度,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因此,探討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抽象思維能力對于高中物理學習的重要性
人類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將新事物和自身已知的事物進行對比,然后再對新事物進行學習,如果新事物和此前已知的事物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新事物帶來的感覺也比較直觀。高中物理知識在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能夠對照的知識,所以知識內容對高中生來說比較抽象[1]。同時,高中物理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對物理概念的描述通常以文字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高中物理知識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并且,高中物理知識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果學生對某一個環節的知識理解的不夠透徹,那么就會讓高中生的物理知識學習產生惡性循環。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加強高中生對未知事物的想象能力,加強高中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在理解了高中物理知識之后,就能夠知曉物理知識點的重點特性,進而明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對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來說有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高中物理教學,大多數時候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忽略了對高中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教學質量比較低,還會讓學生對高中物理知識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所以目前大部分高中生對物理知識都是“談之色變”[2]。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培養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促使學生了解新事物的前提條件,高中物理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把未知事物和相似的已知事物聯系起來,促使高中生找到知識之間的共通點,這也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高中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概括”,通過不斷的發展以及延伸,讓高中生構成一個有效的知識學習體系。雖然高中物理知識比較抽象,但是物理知識在現實世界中都有跡可循,如果高中物理知識只停留在白紙黑字上,那么物理知識概念也就不會形成,物理學科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所以,高中物理教學不能讓教學內容僅僅存在于理論上,而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和物理現象之間的練習,促使學生對其內容進行概括[3]。舉個例子,在教授《單擺》這一課的過程中,物理教師就可以利用單擺模型進行教學,讓學生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和眼前的物理現象對應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應用模型只是一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教學也不僅僅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一課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概括能力。
(二)強化歸納能力
物理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基礎,數學關系以及實際應用是高中物理知識的主要內容。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歸納,促使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這一點上,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中的邏輯管理,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知識探究,教師要將自身的主導教學地位轉變為引導,幫助學生打造一個自主的學習平臺。舉個例子,在進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對自由落體等現象進行自主觀察,然后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教師在其中只負責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對學生出現的困難進行引導。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形成一個符合自身認知能力的知識框架。
綜上所述,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對高中物理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要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而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云順.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旬,2017(12):292.
[2]周建平.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10):6.
[3]黃艷麗.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