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摘要】兒童審美特征由于受到其審美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上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美術欣賞作為兒童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根據兒童審美特征,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欣賞內容,設定合適的欣賞目標,在生動的對話中開展欣賞活動。
【關鍵詞】兒童 審美特征 美術欣賞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18-02
一、關于兒童的年齡界定
在對“兒童”的年齡劃分上,存在著一些差異。有的是根據身體的發育,有的是根據心理的變化,也有的根據學校的制度來劃分。在我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給出的定義是: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紀比“少年”小)。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指的是“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是0-18歲,醫學界以0~14歲的兒童為兒科的研究對象,中國的兒童組織少先隊的隊員年齡在14歲以下,而共青團員的入團年齡為14歲以上。通過國內外各領域對“兒童”這一時期年齡階段的界定,我們可以從中發現:
兒童階段包括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本文中提到的“兒童”主要是指學齡兒童階段。兒童階段的年齡比少年小,同時又與少年期有所重合,基本上處于小學學習階段。
二、兒童審美特征
對兒童審美心理的研究,心理學家費希納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設計了相關的實驗,開始了對實驗美學和審美心理學的研究。兒童審美特征由于受到其審美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上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具體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審美對象感知的直觀性
感知的直觀性是兒童審美最明顯的一個特征。當他們在感知一個事物時,通常是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具體可感的方式來形成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價,這種直觀的認知方式也體現在他們的審美活動中。他們對事物的外觀有著濃厚的興趣,艷麗的色彩、鮮明的節奏、物體的運動變化等感覺特征明顯的外觀都會引起他們迅速的注意。
(二)審美思維的主觀性
兒童心理學專家皮亞杰將兒童的思維定名為“自我中心的思維”,并解釋說:兒童由于缺乏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所以常常把主觀的情感與客觀的認識相融合,也就是“把主觀的東西客觀化”,“把世界人格化”。比如在孩子的眼中太陽會笑、小鳥會哭、河流會唱歌、貓咪會想媽媽等等。
(三)審美想象的活躍性
“兒童的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時代。”兒童富于想象的特點是與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相聯的。“自我中心的思維必然是任意結合的。”反映在審美活動中,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都是好朋友的關系、不同的顏色是有不同的情緒的、畫中的人物和動物是正在對話的,這些都是審美想象的結果。
(四)審美情感的強烈性
“美感是感知、領悟、想象等多種心理過程以情感為統攝、為中介的綜合統一。在審美過程中,起關鍵性、決定性作用的是情感”。沒有情感便不能進行審美活動,兒童作為審美活動的主體,不僅具有情感,而且是源自生命的、較為強烈的情感。這種源自生命的感動常表現為肢體上的活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們常常跨越現實與虛構、生活與藝術的界限,將自己融入作品中。
三、兒童美術欣賞指導
美術欣賞課作為兒童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如何在欣賞活動中進行指導,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精心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感興趣的欣賞內容。現實生活中可欣賞的自然景物和美術作品是極其豐富與復雜的,教師必須對之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與編排。兒童作為欣賞、理解的主體,有自己的經驗、興趣、認知特點等,這些“前理解”對于美術欣賞活動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兒童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尋找與他們生活貼近的作品,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接近兒童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
其次,教師要根據欣賞內容,設置合適的欣賞活動目標。例如在新課標中提出:“觀賞自然和學生感興趣的美術作品,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學段學生“欣賞·評述”領域的目標。目標中強調是培養兒童對美術欣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根據這一總體性的目標,教師在進行美術欣賞活動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具體欣賞內容設置合適的目標。
最后,教師要在生動的對話中開展欣賞活動。對話是教師與兒童之間、兒童與美術作品之間一種平等的、互動式的雙向交流關系,兒童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參與,切身感受,達到一種內在的自我交流,是主動的,創造的,會獲得深刻的審美愉悅。同時,面對不同學段兒童不同的個體審美差異,教師要以開放的態度去發現和理解他們生動有趣、充滿幻想的想法,并鼓勵他們大膽突破美術作品表面傳達出來的信息,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總之,美術欣賞活動應注重兒童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兒童掌握最基本的美術欣賞方法,學會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網絡、書刊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不斷提高他們的欣賞和評述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資源,引導兒童了解美術作品與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民俗的聯系,使欣賞與評述活動更加貼近生活。
參考文獻:
[1]張奇.《兒童審美心理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永正.《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