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暐
【摘要】《模具特種加工》作為職業教學中的重點課程,教學實施的重點是基于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實際,提出《模具特種加工》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構建主義思維實現學生學習實操中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構建主義以知識的自主構建,經驗發掘為基礎帶來《模具特種加工》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本文主要就構建主義教學思想指導下《模具特種加工》技術的教學創新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模具加工 教學模式 構建主義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51-02
素質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實操技能課程的教學實施備受關注。我國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素養的提升。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理想相悖,更多地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師主導,學生學習被動。構建主義教學模式從知識自主構建的角度出發,組織教學,為職業教學提供新思路。《模具特種加工》作為機械類課程也理應基于構建主義教學思路,理論聯系實踐,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也在構建主義思想指導下強化自我學習能力。
一、構建主義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構建主義也叫建構主義,該教育思想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知識探索,其認為知識的學習是構建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不是將外界的知識強化成為大腦的記憶,而是基于原有的知識認知和學習經驗,加強與外界的溝通,達到原有知識經驗重新構建深化學習的目的。學習過程則是知識構建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必須在持續深入的教學互動中完成教與學。構建主義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和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課堂教學具有社會屬性,要求教學凸顯情境性。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則通過豐富生動的教學案例,情境教學展示,團隊合作,角色扮演模擬實操等實現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也帶動學生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
二、《模具特種加工》課程教學實際
《模具特種加工》課程是職業教學中的基礎實操課程,是直接利用電能、光能、化學能和電化學能等進行加工,實現電火花成型加工,數控線切割加工等,是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應用技術專業學習的基礎。《模具特種加工》技術在現代工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該專業技術人才市場需求旺盛。縱觀當前職業院校《模具特種加工》課程教學,以傳統授課教學模式為主,教師為中心,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受教師限制,學生在課程學習及實操練習中依賴性強。學生新知識接受慢,缺乏自我思考與創新,自主學習不足,技能實操不理想,就業困難。要想改變《模具特種加工》教學的實際情況,必須基于市場需求,基于技能實操培訓要求,推行構建主義教學模式,讓學生學中做、做中學,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三、構建主義指導下的《模具特種加工》教學策略
(一)凸顯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
構建主義教學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知識學習的過程是知識自主構建的過程,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實際的教學訴求,確定《模具特種加工》的學習方法,目標和內容,讓學生在目標導向下自主學習,突出學習的學習主體價值。弱化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自覺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建議,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教師更多扮演意義構建的幫扶者與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成為意義構建的主體,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獨立思考。
(二)積極創設必要的學習情境
構建主義教學實施需要以教學情境為指導,這是因為知識的構建需要情境的指引。人與人間的協作互動,信息交流等都是基于情境創設實現個體知識構建的。在情境的驅動下,讓學生充滿興趣地探索,從而掌握分析問題的有效方法,實現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借助媒體技術,讓學生模擬演練,角色扮演等,實現不同任務驅動下的探究學習。例如《模具特種加工》課程中教師可以借助PPT,多媒體,影視視頻等展示電火花機床的工作情況,展示工廠環境和加工工件等,輔助以背景講解與現場采訪,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掌握電火花加工及維修的相關技術。
(三)發揮教學中的集體協作優勢
對于構建主義教學來說,必須關注到個體學習的社會性要求,也就是開展協作教學。學習者知識的構建并不是依靠個人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集體協作和互動交流,在合作中實現不同觀點的碰撞交流,協作學習是構建主義學習實施的助推力,在協作中讓學習者基于個體方式理解事物,也從別人的見解中發現不同之處,知識的學習更豐富與全面。《模具特種加工》構建主義教學中,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項目模塊,有方孔沖模加工,注塑模型加工腔、應用ISO代碼編程加工等,不同項目分配多個任務,不同學生嘗試不同的加工方式,在協作交流中深化對知識的把握。
四、結束語
《模具特種加工》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課程,基于構建主義教學思路,讓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參與到模具加工的探討與分析中,學生回歸課堂,學習自信心更強,在理論與實操的關聯中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也在社會協作中實現知識的深化學習。
參考文獻:
[1]劉紅燕,王倩.高職模具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