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芳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相對較強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只注重灌輸理論知識,難以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更加注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所以,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核心素養培養問題,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
1小學數學的教學現狀
小學數學雖然內容沒有初高中的復雜,但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個階段的數學是基礎數學,是學生未來學習的一個鋪墊,對以后數理化等學科的學習有很大的意義。學習數學應該是思維拓展的過程,但目前的數學教學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會影響學生后期的發展,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身上。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主動性不高。大部分教師是將一些公式從書本抄到黑板上,然后為學生進行講解,緊接著就是題海戰術來鍛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敏感度,這對學生沒有任何幫助。數學教師應將數學原理講解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掌握知識,這是一個傳遞數學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真正學習到數學的本質,把握住題目的精髓。
2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對策
2.1創設高效教學情境,滲透解決問題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創設高效的課堂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小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技能開展數學研究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滲透解決問題意識,提升學生數學素養。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這節課是對圓的初步認識,所講述的概念較多,為了避免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創設了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掌握圓的有關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首先與小學生進行談話導入,創設生活情境“同學們,你們思考一下生活中在哪些地方遇到過圓?”學生都踴躍的回答問題,有的說光盤,有的說硬幣,還有的說車輪。我緊接著問道:“那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車軸安裝在車輪的什么位置?”學生通過討論了解了車輪的構造原理,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總是等于車輪半徑,這樣車輪在行駛時才會平穩。通過這樣的延伸,學生不僅掌握了“圓”“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的自信心。
2.2通過推理意識培養思維能力
所謂的推理,指的是站在數學的角度,對事物進行一定的類比、判斷與證明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數學發現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建立起學生的數學推理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性知識的理解。因此,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對學生推理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從而讓學生養成嚴謹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學生的思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遷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3教師轉變觀念、明確目標
傳統教學理念當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重視程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數學核心素養,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還需要教師充分會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非常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納入到教學目標當中,充分提升教學質量。
2.4立足學生文化基礎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要更新教學方式
文化基礎作為所有學科教學的立足之所,其不僅表現在能夠運用學會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還要能掌握這一學科所體現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要重視學生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的培養,把“知其所以然”與嚴謹科學的鉆研精神聯系起來,才能進一步利用現有條件拓寬教學創新思路,并創造條件來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生活化教學為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往往存在很多偽生活化案例,如高年級的路程計算、勻速行駛,在現實中特別是城市復雜的交通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極低,用這樣的案例而不去說明為什么而用,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反感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從一年級開始小學數學教師就要更新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以人為本凸顯學生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的培養。
2.5介入生活案例,激活學生數感思維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篩選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課堂常態。數感素養是指學生對于數、數量關系等方面的理解,學生建立起數感,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數學意義,學會利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生活問題。因此,為激活學生數感思維,教師要從學生生活中選取案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找準思維切入點,適時切入課堂。這樣學生通過更為形象的認知,數感思維得以激活,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抽象概念以及數的意義,達到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
數學課堂介入生活案例時,教師要透徹分析教材,還要了解學生學情,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時,生活處處有數學,上課伊始,教師播放學生非常熟悉的《數青蛙》,伴隨著兒歌的響起,學生一起哼唱起來。這時,教師讓學生把聽到的數字寫下來,如果是三只青蛙,應是幾只眼睛幾條腿呢?學生就按自己頭腦中三只青蛙的樣子數出三只青蛙的嘴巴、眼睛和腿的數。這時,學生隨意說出青蛙的數量,教師輕松說出青蛙的嘴、眼睛和腿的數,學生非常想知道教師能夠迅速得出答案的原因。此時,教師引出倍數的概念,以小華去超市買文具進行講解,小華買了2個橡皮,4個筆記本和8只鉛筆,利用“幾個幾”展開表述,讓學生初步感知倍數。學生通過兒歌和小華的事例,對倍數有了深入認知,感知倍數在生活中的作用。接著,教師說一個數,讓學生說出青蛙的嘴、眼睛和腿的數量,學生數感思維被順利激活,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教師利用兒歌和購物事例的生活元素,喚起學生對倍數的認識,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推進,為學生數感素養的成長帶來重要契機,課堂實效明顯。
2.6安排開放性問題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為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問題,以供學生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但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否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度還不宜過大,否則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把握好開放性問題的“度”。例如:有一個花壇,是由四個相同的小三角形組成的一個大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邊上種了10棵花,那么大三角形的一周種了多少棵花?一共種了多少棵?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必然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開始畫圖或擺出模型計算答案,在活躍的氛圍中達到了學以致用的境界。
結論
總之,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學創新既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及認知規律,又要積極挖掘學生潛能,通過核心素養諸方面的培養,使教學創新有切入點與落腳點,真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提高學生素養。
參考文獻
[1]孫玉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119+128.
[2]宋霜紅.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探討[J].學周刊,2017,(14):109.
[3]羅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創新的實現[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133.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高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