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愛華
摘 要: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作為實驗課的重點,其教學難點多且集中,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對此,筆者依照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該實驗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并提出了改進措施,以便降低實驗難度,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關鍵詞: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 思考與研究 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前言
在八年級物理光學中的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相信很多教師都遇到以下問題:明明物距相等,不同組學生卻測量出不同的像距;難以確定像與原物的準確大小,在物距與二倍焦距等同時,一部分學生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而部分學生卻得到倒立縮小實像;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大多依照教師要求進行操作,驗證凸透鏡成像規律,卻不是自己一步步通過實驗得出,實驗效果不佳。對于種種現象,筆者展開思考與研究。
一、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常見問題
至今為止,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蠟燭仍是實驗的主要用具,便于學生清晰了解光的成像原理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的掌握。具體來講,在實驗器材上,蠟燭發光簡單,卻搖擺不定,蠟燭加火焰的準確高度無法測量,影響了實物與成像的比較,且蠟燭為圓柱形,物距并非唯一值,為清晰確定像的位置帶來影響,導致測量數據存在誤差。在實驗操作方面,部分學生總是無法快速并準確的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圖像,而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在將蠟燭固定在某一位置后,移動光屏,不見成像后,又移動透鏡,如此,成像效果受到影響,而學生將透鏡移動前的物距與焦距進行比較,結果出現錯誤。在數據處理上,實驗過程中,光具座、透鏡、物體依次排開,透鏡多固定在中間位置,40-50cm處,學生在讀出物距后,需要進行計算,才能得出準確距離,但是,諸多學生因為馬虎大意,直接忘記計算,最終整理實驗數據時,難以得到準確的成像規律。為掌握實驗規律,學生需要采集大量數據,在數據中尋找規律,但是,若沒有教師引導,學生很難保障所得結論的正確且全面;若在實驗探究前直接給予學生兩個分界點,由學生界定三個范圍,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區域內凸透鏡的成像特點,降低實驗與數據分析難度的同時,卻也失去了學生自主研究的意義,實驗效果不佳[1]。
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的改進措施
1.成像物體的改進
在原先實驗過程中,蠟燭是常用的凸透鏡成像物體,然而,在實驗過程中,蠟燭火焰并非固定不動,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為保障成像的清晰度,往往需要兩個人,一個人保護燭焰,保障燭焰穩定,一個人調整光屏,使成像處于最清晰狀態,增大了實驗難度[2]。同時,在明亮的教室,燭焰效果并不好,若在暗室進行實驗,學生很難清晰觀察數據,如此,蠟燭成像的效果不佳,直接增大了誤差率。對此,可改換成像物體,保障成像物體的穩定性,并保證其在明亮教室內依然清晰呈現在光屏上。如:將蠟燭更換為發光數碼顯示管,實驗過程中,可將數碼管上的數字調為“7”,便于學生清晰成像與后續的圖像測量。
2.光屏的改進
通常,在實驗過程中,所用光屏多是一面白板,上面未標識任何刻度,在判斷成像與實物圖的大小時,多是進行估算,準確度不高,影響了實驗的嚴謹性。對此,可對光屏進行改進,在光屏上標有刻度,以光屏中心為原點,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確定成像的大小,為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3.添加刻度尺
須知,光具座上的滑塊、滑動橫桿間存在一定間隙,隨著使用時間與使用次數的延長,滑塊上的成像物體、凸透鏡、光屏等與滑動橫桿間并不垂直,在實驗過程中,依照滑塊標記的距離進行探究實驗,往往存在較大誤差[3]。對此,可在光具座與儀器上方的對稱點放置刻度尺,如圖1所示,保障所測量的位置是實驗的真實距離,有效控制誤差。
4.實驗數據收集方式的改進
縱觀以往的教學實驗,筆者發現,在實驗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中,常出現各種問題:有時教師全部放權于學生,學生很難保障所收集數據的準確性與全面,如此,不僅浪費大量時間,最終實驗結果難以保障;而某些教師為避免學生無頭緒,多會為學生界定三個范圍,如此,提高了學生收集數據的速度,但是,學生最終未達到鍛煉效果。對此,優化實驗數據的收集方式,成為重點。
實際上,想要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了解物距與焦距的關系,具有很多方式,但是,筆者依照多年教學經驗,認為以下方式較為適合實驗教學。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分別對倒立放大、倒立縮小進行收集,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數據,尋找規律,學生會發現,當物距>像距,則白屏上成像為倒立縮小,若物距<像距,則白屏上成像為倒立放大,依照此規律,學生猜想物距=像距時,成像是否為倒立等大,并進行驗證,如此,學生能夠準確了解成像規律。而在驗證過程中,某些細心學生將會發現,實物與成像等大時,物距與像距為教具的兩倍,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物距為兩倍焦距,像距為一倍焦距時,成像與實物的差異;物距為一倍焦距,像距為兩倍焦距,成像與實物的差異等,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掌握凸透鏡實驗規律,還真正發揮了學生自主研究的效果。
總結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凸透鏡成像實驗不僅是一門重要實驗課,還關系著學生對光學的學習與掌握,若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實驗方式,將很難發揮實驗效果,實驗課開設的真正目的難以發揮。對此,應積極改進物理實驗,對成像物體、光屏、刻度尺、數據收集方式等進行改進與優化,如此,積極解決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達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裝置及探究方法的改進[J].廣西物理,2016(2):37-39.
[2]蔡伶翠.“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復習[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7(Z6):68-70.
[3]宋福莉.小改變 大突破——一堂成功的“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課課后反思[J].中學物理,2015,33(8):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