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東梅
摘 要:我國古典詩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容,經過數千年的流傳演繹,這種極具代表意義的文學形式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能夠將社會生活以及人類的追求通過想象、提煉集中的表現出來,伴隨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詩歌在高中語文課程學習和高考考核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因此,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階段以學生的情感帶入以及興趣引導為出發點,加強學生對古典詩歌教學內容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歌 課程教學 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引言
從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來看,其中古典詩歌選編在不同版本教材對比之中發現其本質的變化不大,主要是將人教版教材的進行延續盡可能的避免不穩定的教學因素產生。課本中的古典詩歌的賞析以及記憶作為提升高中生文學素養的主要部分,需要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背景條件,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提升,促進學生對當時先人對周圍事物的聯想描繪的感知,融合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情感變化。因此文本將著重對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研究。
一、以課本內容為基礎,深入探究詩歌內涵
詩歌的學習離不開對其賞析理解,作文古典文學內容學習的基礎階段,通過對文本內容進行賞析,經過誦讀或感受從而將字句順暢起來,并把控文本整體內容的含義是十分必要的。學生通過閱讀與美的感受,能夠將作者寫作的基本情境與感受在頭腦當中還原,期間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引導工作,需要實現對詩歌文本的內涵探究,進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
比方說在《詠懷古跡》其三的學習過程中,作者在寫該文階段首先將仙人留下的古跡內容吟詠,進而將歷史人文的思想品德、家國情懷等體現出來。其次就是對部分任務的悲涼出身或凄婉結尾表示同情,抒發個人仕途困苦與漂泊在外的感慨。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熟讀詩歌內容,并將整個作品的基調與節奏進行確認,針對其中描述的昭君出嫁以及與家鄉之間的漸行漸遠,從而按照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將山勢以及道路內容進行構想,造就出一首氣勢不凡的文章,經過一層層的透析,學生也比較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二、重視對不同古典詩歌的標題分析與對比
詩歌的標題其實就是詩歌的主線,也是奠定整個詩歌情感或是方向的基調。它是經過對四個二的歸納總結,繼而使得后人能夠通過題目認準詩歌的基本類型,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與情感內容。但是課本也不乏存在一些標題不夠清楚,而是簡單的講講作者想要說的內容梗概。因此在學習這類詩歌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題目分類以及判斷的能力提升,通過個人經驗以及對比分析的手段,從標題當中獲得準確的詩歌內容信息,這樣后期的學習或賞析都能圍繞文章的標題與主旨進行,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以及標題內容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方說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兩個詩文學習過程中,盡管都是描寫的懷古內容。只是從文章標題進行解讀,很容易對學生產生干擾,使得學生人文兩者描述的內容以及感情基調都大衛相似。但是深度了解之后不難發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歷史人物以及背景條件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不盡相同,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詩文的寫作時代與人物背景,就能將詩歌的整體內容把控到位。
三、強調不同詩歌的題材與基本內容探析
從高中課本的古典詩歌題材來看,其種類以及描繪的形式較為豐富。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詩詞運用習慣,對詩歌整體方向把控也有所不同。從古典詩歌的題材來看,其中常見的有詠懷、田園、送別等幾個基本類型。盡管一些詩歌從其題材上來看屬于一種,但是其內容劃分與同類型之間的差異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將題材內容進行區分、鑒賞,讓學生理解不同題材在影響因素不同的背景之下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將詩歌的內在與外在綜合理解,進而能夠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擁有自主分析詩歌的能力。
例如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峨眉山月歌》與《登岳陽樓》之時,讓學生認識到這兩篇文章都是屬于詠懷并介入實際景物的,前者更重視對作者的優美意境表達并體現通篇的藝術情感,進而抒發作者對有人的思念,作者寫作時正值壯年。而后者更加突出,作者了卻了多年來登岳陽樓的心愿,此間作者年老多病且在外漂泊多年,也有對舊友的思念知情,但早就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并對自己的仕途坎坷表示嘆息與描述景物形成一種對比。
四、關注作者描繪的細節內容,增進情感體驗
古典詩歌的很多作者都擅長通過一個細節,將整個文章的內容拓展開來,而且這也是書寫我國傳統詩歌的重要方式,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點睛之筆探究,能夠將詩歌的曼妙以及內在魅力日線出來。尤其是對于詩歌這種本身篇幅就比較短小的文學載體,其本身的容量就是有限的,對于高中生來說記憶起來也比較簡答。因此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其中的某個詞、某個字等著重分析,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由文章的細節開始進行深入的解讀,更好的把控作者的中心思想與情感變化,體會詩歌內容的無限生命力。
結語
本文通過對高中語文古典詩文教學內容分析,強調語文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階段的對比賞析,也強調在詩歌描寫的點睛之筆做出課程教學的調整與著重的教學方案。進而保證高中生能夠在學習古典詩文的過程之中,將標題、題材、內容等進行綜合的解析與探究,精準把握詩歌內容并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唐德元.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個性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7):143-143.
[2]湯愛文.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7(37):2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