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峰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使得初中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探究知識的主人翁,教師也由原來的掌控者與知識的代言人變成了學生學習行為的合作者與指導者。在這一主體角色地位的調換與調整下,初中語文教學也有了不同的教學追求,即以高效課堂實現課程教育改革,全面促進初中生的學習發展,提升初中生的綜合能力。從以學情確定教學起點、以探究作為組織形式、以總結及時查漏補缺三個角度分析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組織策略
高效課堂是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所以要想了解高效課堂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教學效率超出平均教學水平的新型課堂,具體特征包括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與知識的創造者,教師所選擇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促使學生實現更好地發展,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心理基本處于愉悅、幸福、樂觀的積極狀態之中,學生也愿意主動展開預習、探究、復習、練習等多種學習活動。高效課堂則是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真正形成自主學習語文的好習慣,保證初中生對每一輪語文學習活動都充滿期待。
一、以學情確定教學起點
高效課堂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以生為本,所以教師應該以學情基礎確定語文課堂的教學起點,從整體層面考慮初中生的學習能力與語文知識經驗,保證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穩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此,教師應該實時分析學情信息,結合初中生的行為表現靈活調整教學對策,為高效教學開一個好頭。
就如在《童趣》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分析了本班學情,并據此設計了教學目標。首先,《童趣》一文是一篇文言文,雖然初中生學習過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但是卻并未深入學習過文言文。所以,如何分析古今詞義的差異性,感知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則成為《童趣》一課的首要目的。其次,《童趣》一文內容豐富,語言幽默,描述了作者有趣的童年生活,便于喚起初中生的童年回憶,而這便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本文內容,借助朗讀理解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征。然后,筆者便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習明察秋毫、龐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語知識的含義;學習古今詞義的具體內容,匯總解詞規律,朗讀《童趣》一文,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疏通文義,翻譯文本內容,歸納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以探究作為組織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所得到的教學效果要遠遠超過學生被動接受所得到的教學效果,而且前者可以延長學生的知識記憶周期,減少學生無意義學習行為的發生。在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時候,初中語文教師也應將探究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促使初中生掌握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盡最大可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就如在《短文兩篇》(《行道樹》《第一次真好》)一課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朗讀了這兩篇課文,鼓勵學生自由分組,以“《行道樹》組”與“《第一次真好》組”展開了文學探索。在組內探究中,各個大組還需進一步組成4人學習小分隊,在小分隊中解析《行道樹》或《第一次真好》的文章內容與篇章布局結構,總結文章主旨大意與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課堂探究中,“《行道樹》組”與“《第一次真好》組”應從組內選擇一位主持人,合理引導本組成員以學習小分隊的形式展開合作學習成果,一隊主講,其余小分隊補充,由此完善小組結論。如此一來,初中生便可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能力與文本分析能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探究中積累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三、以總結及時查漏補缺
雖然課前預習、課堂探究等多種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對提升初中生的學習效率十分重要,但是卻并不能保證初中生可以在課堂探究中內化所有的語文知識,所以還需通過課堂總結及時分析初中生的認知缺陷與知識盲區,以便學生及時查漏補缺,避免問題越積越多,影響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與學習效率,同時還要為下一輪學習計劃提供設計依據,保證每一輪語文學習計劃都是以學生的需求展開。
就如在《觀滄海》一詩教學結束之后,筆者便鼓勵本班學生從文學背景、古詩內容、詩歌知識、主旨情感、詩人思想等多個方面匯總了本詩知識,借此完善了初中生的知識經驗,加深了學生的知識印象。另外,我還設計了一些以《觀滄海》為主的語文練習題目,要求學生自主解答練習題目,通過練習題進一步分析初中生的知識盲區,借此展開針對性的復習指導,優化學生二次學習的實際效果。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需要充分發揮初中生的學習能動性與主觀創造力,以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與主動探究成果來代替常規的被動接受,由此促使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延長語文課程的影響周期,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貫穿于自己的一生。
參考文獻:
[1]吳愛華.淺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4(1).
[2]彭巧燕.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改研究,2017(2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