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萍
摘 要:班主任在一個班級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也是一個班級的靈魂人物,同時對班級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并且影響著整個班級的精神狀態。高中生處于人格塑造期,作為一名高中年級的班主任,有責任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為此,班主任必須做好德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結合班主任工作經歷,簡單談一談在高中班主任管理中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方法
在教育工作中德育的滲透非常重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國家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因此,班主任要把對學生的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教師擔任著重要的引路人角色,同時也是學生心中的偶像,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既能夠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也能夠增強對學生的影響力。所以,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語和行為,通過自身的行動,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做好榜樣和表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真正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號。
二、創建團結和睦的班集體
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學校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創設一個團結和睦的班集體,對高中班主任有效開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是順利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班主任在選擇活動時,需結合整個班集體的實際情況,為了落實德育工作,實現德育目標,班主任需要綜合考慮并設計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讀書會、演講、辯論賽、文藝表演等活動,在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時,首先給學生播放《一次感人的家長會》,為此次班會活動渲染氣氛,然后班主任致開場詞,讓學生回想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動的事,對自己的父母有多少的了解,鼓勵學生多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愛,學會和父母換位思考,從父母的角度考慮事情。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學會感激,讓學生討論,我們還想感恩誰,還能感恩誰?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身邊的友誼,學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要用加倍的努力學習,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以更好的姿態走好高中的求學之路。另外,老師要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類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在集體活動中得到發展,并且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創建團結和睦的班集體除了開展實踐活動之外,還可以通過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來實現,同學之間應該相互幫助,若出現問題或者矛盾,應該及時找到原因并
解決。
三、增強師生互動
高中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高中三年學習生涯中一半的時間與班主任進行互動,班主任的言語和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師生互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關系,是引導學生朝向既定德育目標發展的重要方式。為此,要求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1)溝通真誠,溝通是人與人情感拉近的催化劑,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班主任要對自身的身份有正確的認識,不能認為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應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2)班主任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擺正心態,正確看待問題,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3)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方式,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從而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四、關愛學生
班主任在管理工作進行中,要時時刻刻關愛每一位學生,與學生溝通談心,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如果學生感受不到班主任的關心,在與老師溝通過程中,肯定會存在畏懼與緊張的心理,不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不利于班主任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只有關愛學生,才能逐步獲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產生依靠感,這就可以讓學生自由地抒發需求。班主任就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實施不同的德育方法,讓德育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總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創新管理方法,落實德育工作,從而實現德育工作的利益最大化。班主任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使學生成為品質優良的青少年。因此,班主任要多與學生溝通,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的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德育內容,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受到感觸。
參考文獻:
[1]韓傳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方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2):88-91.
[2]安偉.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實效性問題探析[J].學周刊,2016(32):17-18.
[3]關永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7):62-6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