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針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對策解決此問題,以期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專業性。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 課程設置 目標取向 評價取向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97-02
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沒有凸顯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
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上,一般高校的課程設置包括公共課、專業課、校選課與其他培養環節,音樂教育專業也不例外。這些課程的設置并未能區分出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與專業音樂院校學生的區別,其分流根源在于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方式上。事實上,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是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旨,因此教學課程應該更偏重教育理論;而專業音樂院校是以培養表演、創造型人才為最終目標,因此教學模式應更偏向實踐。但許多地方高校并未認識到自身與專業院校的差別,仍沿襲專業院校的培養模式,因此并未注重教育學理論的傳授,也就導致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競爭中無法凸顯自身優勢。
事實上,專業音樂院校培養出的人才走的是音樂專業道路,也就要求他們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音樂技能、樂器的應用,但對于文化課方面的內容相對沒有那么重視。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是為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中小學音樂教師所需具備的不僅僅是音樂才能,還需具備教育學理論、音樂理論、藝術史等內容,這些正是目前地方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未引起重視的部分。
(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各學科缺乏有效整合
音樂教育專業在地方高校中隸屬藝術學而非教育學,在學科分類體系中,與聲樂專業及其他樂器表演專業課程內容及日常交流更為緊密,這也就造成學生的課程培養更偏向于技藝培養,對教育學理論、音樂理論、藝術史等方面的內容較為缺失,這將導致各學科之間知識層斷裂嚴重,這也是造成中小學音樂教師良莠不齊現象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價值取向回歸對策
(一)擺正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目標取向
1.地方高校應確立人才培養目標,修改課程培養計劃。為培養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音樂教師,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應確立培養“綜合型音樂教師”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培養上平衡教育學與音樂專業知識。地方高校應改變以往借鑒專業音樂院校課程設計的傳統,設立合理的課程培養計劃,培養學生教育下一代的能力。除此之外,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培養環節中應增加選修人文學科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為以后教學打下基礎。
2.課程設置應以“服務基礎教育”的目標為重心。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學理論的培養在音樂教育專業中固然重要,但對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只有樹立學生服務他人的意識才能確保其為他人服務。然后,如何做到培養學生“服務基礎教育知識”?這就要求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創造學生去各中小學實踐的機會,增加實踐培養環節。在中小學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真正感悟教學旨趣,了解基礎教育的精神,為日后走入教師這一職業打下基礎,更快、更好地融入基礎教育,為其服務。
(二)重新定位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作用與價值
1.首先要明確音樂教育專業與音樂學院的音樂專業區別很大,具有不同的專業特點。音樂教育是一個師范性質的專業,這個專業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各類音樂教師,而不是培養各種表演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也就是說對于它們的評估標準,關鍵點應該是能否培養出高質量的音樂教師。高質量的音樂教師和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者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群,前者不但需要全面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能夠教導他人的能力與品質,而后者則需要更加精湛的專業能力。對于地方高校教育專業來說,應該更加注意所培養出的學生是否具有教育指導他人的能力。
2.其次,評價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學科的標準應該是多層次的。對于一個專業的評估,不但要看最終的人才培養結果,也要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追蹤考察。音樂教育學科的畢業生不但需要扎實的基本功,也需要教書育人的能力與責任心。因此,對于專業性的評估,不能只考察畢業生的音樂技能掌握情況,而是要對他們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考察,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另外,培養的目標與宗旨、課程設計、實習計劃、畢業生追蹤調查等各個培養環節都需要與時俱進,隨時做出有利的調整,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模式與框架。
參考文獻:
[1]雷濟菁.加強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路徑探討[J].山東工會論壇. 2014(01)
作者簡介:
劉奕君(1990-),女,漢族,陜北延川人,研究生學位,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音樂教育、幼兒音樂教育、視唱練耳、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