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冉玲 董秋杰 馮山入 姜凱元 尹文
【摘要】? ? 隨機抽取南充市三大高校在校大學生400人,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現狀。在此基礎上,探討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根據量化分析的結果,探究高校增強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方法與途徑,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塑造學校良好形象。
【關鍵詞】? ? 大學生? ? 歸屬感? ? 現狀? ? 策略研究
當代大學以班級為主體的教學、實踐活動相應減少,學生之間的接觸、交流更多地在寢室中進行。寢室作為學生日?;顒拥闹匾獔鏊?,不僅具有生活、學習等功能,而且承載了學生之間的情感傳遞、思想碰撞等內容。寢室的重要性日顯突出,因而加強寢室團隊精神建設尤為重要。研究表明,高校新生是較容易出現歸屬感缺失的群體。在學生工作中,要通過心理關懷、構建溫馨寢室以及和諧師生關系等途徑,著力培養學生的歸屬感。
目前有關大學生寢室歸屬感方面的相關文獻及調查較少,本文有利于了解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現狀,調查和分析主要影響當代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因素,為當代大學生著重關注的寢室團隊與文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南充市三大高校在讀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共計400人。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以自填問卷式和詢問形式進行調查。
1.2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1.大學生的基本情況;2.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現狀;3.大學生寢室歸屬感影響因素;4.提高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策略。
1.3調查方法
2019年1月至5月期間,調查員向被調查者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和意義,同時發放自制調查問卷,以詢問形式和自填方式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
1.4統計學方法
剔除無效問卷后,采用EpiData3.1錄入數據,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法包裹:統計描述、卡方檢驗、秩和檢驗,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問卷380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5%。在本次調查的大學生中,男性210人(55.26%),女性170人(44.74%);大一年級10人(2.63%),大二年級30人(7.89%),大三年級320人(84.21%),大四年級20人(5.26%)。
2.2我國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現狀分析
大學生融入到寢室日常生活和進行夜談會的情況。經調查發現,偶爾可以參與到的有135人(35.53%),完全可以融入的有75人(19.74%);大學生有70人(18.42%)1天進行1次夜談會, 130人(34.21%)從來不進行夜談會。詳見表1。
2.3我國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和價值觀情況。調查得知,認為自己家庭經濟情況一般的有(60.53%),認為自己家庭情況較差的有(10.53%);認為自己與室友都有共同的愛好和追求的有(17.11%),認為與室友只是在一些方面有共同愛好的有(60.53%)。
三、討論
3.1我國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現狀
De Vos &Dijkstra將寢室歸屬感定義為“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寢室中重要的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情感”[1]。 當代大學生大多會因為業余生活單調及學業功課繁重而產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困惑,心理承受能力也在逐漸變弱。這使得大學生在歸屬感的建立上,普遍存在歸屬感較低的現象。近年研究表明,高校學生對寢室歸屬感呈現越來越淡的趨勢。因此,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問題亟待解決,提升大學生寢室歸屬感具有極為現實的重要意義。
3.2影響我國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因素
在現今社會的發展影響下,青年學生的寢室歸屬感逐漸被侵蝕[2]。其中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網絡空間的自由化、虛擬化和匿名化,使得學生在這一虛擬的空間中懸置了對現實價值的判斷,減少了與身邊朋友的溝通交流,寢室歸屬感進一步缺乏[3]。
二是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計劃的擴展以及區域經濟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寢室成員之間存在家庭收入的差異,進而寢室整體在處理公共消費和開展寢室活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是校園生活直接影響寢室成員的認知、情感和意識,直接引導著寢室成員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寢室成員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4]。
3.4建議及對策
大學生歸屬感是價值認同基礎上的身份的認同,是一種固有存在和推動力。研究分析,增強大學生寢室歸屬感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發揮好學校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作用[5]。
二是加強大學生寢室文化建設,采用核心人物來增強歸屬感。一個好的室長能夠以自身的影響力對其他成員起到良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并能團結宿舍的全體成員,進而增加同學們的寢室歸屬感[6]。
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將關注點從個體轉向社會,從以個體為中心,轉向更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與融合,開始關注個體在社會領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任務,更多的將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融入主觀幸福感[7]。
參? 考? 文? 獻
[1]盧旭東,李劍琦,潘蕾.國內高校大學生校園歸屬感的調研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10):109-113.
[2]陳羿竹.當代大學生歸屬感困境與文化價值觀重構[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179-184.
[3]陳大敏.大學生寢室文化現狀分析[J].畢節學院學報,2011(10):120-128.
[4]張由月.心理輔導促進高校學風建設探討[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9(02):96-98.
[5]朱曉文,韓紅.家庭背景與大學生學校歸屬感:人際網絡的多重中介作用[J].復旦教育論壇,2018(03):80-88.
[6]高建平,羅向東.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歸屬感的培養[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08):58-59.
[7]王莉娟.校園文化滿意度對大學生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5):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