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
摘要:新課程改革,使得科學課堂教學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使科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活力。學貴有疑,生成性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和助推劑,如果因勢利導處理得當,則可以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將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激情與智慧,必然會提高科學課堂的實效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關鍵詞:動態生成;科學預設;自主探究
所謂課堂動態生成,是指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過程中,生成超出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具有生成性的課堂不圖形式,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并且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被全面調動起來,期中展現的獨特智慧與創造性,使課堂真實而富有生命力。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科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學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學生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因此,教師必須要以動態生成的觀點來重新審視以往的課堂教學,根據教學中的生成因素,隨時準備接住學生拋過來的“炸彈”,或回應、或反擊、或再擊,組織、引導、激發,使師生雙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
一、科學預設,掌控生成。
強調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預設,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只有充分的預計,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說過:“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教學中采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為發展他們的自覺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彈性方案。
例如我執教《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這節課時,是按照預設好的教學設計流程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做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的實驗時,大家情緒非常高漲,小組合作井然有序,有的小組為實驗的成功歡呼雀躍,而有的小組卻為馬鈴薯浮不起來感到萬分著急。這時就存在著時間的差距,于是我對成功的小組發問:“是不是只有食鹽水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這一問引起了他們強烈的探究興趣,開始有學生質疑:能溶于水中的物質都可以吧?是不是物質不一樣,它們的濃度也不同呢?可是怎樣來證實這些呢?小組的材料沒有準備這么多,于是我把預先準備好的白糖、味精等拿出來供其研究,這給學生帶來了莫大的欣喜。在成功小組繼續探究的過程中,我與實驗遇到困難的小組共同探討原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完善實驗方案,動手解決問題。由于我課前準備得很充分,所以課堂生成性問題為這節課錦上添花,獲得了非凡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關注生成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實驗裝置或者設計創新實驗,為學生創造實驗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促進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大膽質疑,發散思維。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沿著一定的坡度發展,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同時也鼓勵他們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例如,在進行《食物中的營養》這課,學生根據課本提示小組討論,自主設計方案并合理實驗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有的小組做脂肪的辨別方法實驗,書上給出將肥肉、花生米、水、豆油在白紙上滑出豎線,觀察痕跡。在操作過程中就遇到了麻煩,當分別滑動過后觀察時,有的小組由于興奮而忘了記對應劃痕的物質是什么,導致無法推測。于是我引導:能不能用種方法在紙上就能區分開呢?這一提問對學生有了很大啟發,有的小組在紙上滑出“1、2、3、4”來代表不同的物質,而有的小組則在紙上滑出物質的拼音首字母……孩子們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門,實驗因此而精彩紛呈。
三、利用生活,精彩生成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科學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培養小學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脫離了生活的科學學習,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將科學課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
在上《摩擦力》一課,我設想在課的開始把學生引導到摩擦力的生活體驗上去,再進一步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影響因素。課前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看汽車輪胎等,可是總覺得離學生的真實感受有點遠。走進課堂,環視四周,發現有個孩子的腳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靈機一動,讓學生看自己鞋子底部的花紋,讓學生思考:這些花紋有什么作用呢?實踐試一試。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換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動。我發現,每個孩子都在細細地體會那種感覺,有的興奮,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時傳來“吱吱”的摩擦聲……等坐到座位上,平靜下來,他們爭先恐后地報告他們的發現。這一課就這樣漸漸進入了佳境。
教學中,我從學生腳上的鞋子出發,使枯燥的科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科學內容的親切感激發了科學學習的內驅力,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認知需求與思維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下面的實踐活動之中。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科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科學預設,自主探究,聯系生活,從而有效推進課堂動態生成,提高科學課堂實效。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創新素養與健康心理持續地、動態地生成于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走進課堂--小學科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葉瀾《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朱紀華.現代小學科技教育[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