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沁珍 馬洪順
摘 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潮流中,養成并培育大學生的憲法精神是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作為大學生的青年群體不可推卸地擔負著傳承憲法精神的義務與責任。
關鍵詞:憲法精神;大學生;培育;思想政治教育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在這里強調了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統領地位和作用。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對憲法精神的理解與弘揚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法治建設的完備與否,同時也影響著自身的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大學生不可推卸地承擔著傳承憲法精神的義務與責任。
一、憲法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一)憲法精神的內涵
憲法精神是法律精神的核心,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概念,體現了主體對客體即憲法的主觀反應與態度,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憲法只有得到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才能真正發揮其效力,才能真正被人民接受,才能成為人民工作生活的準則。憲法精神也同意識一樣具有相對獨立性。憲法精神一旦產生和形成,便作為一種超越憲法的現象和力量存在,在它反應憲法的同時,自成系統,具有自己特殊的發展形式和發展規律,它同憲法的變化和發展并不總是保持一致和平衡,并對憲法的變更和發展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具有獨立性的。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憲法精神的內涵所在。
(二)培育憲法精神的時代價值
首先,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憲法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使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切實在大學生中開展憲法精神培育工作,指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憲法意識和憲法精神,使其充分了解憲法、信賴憲法、遵守憲法,對憲法保持神圣的信仰,自覺維護憲法的權威,不僅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制建設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撐和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戰略要求。
其次,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憲法精神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理應具備完善的憲法精神才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貫徹和踐行的過程中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運用所學的憲法知識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處。因此,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尤其是憲法精神,既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最后,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憲法精神也是加強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需要。近些年來,與過去相比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趨于多樣化、多元化。同時西方腐朽、墮落思想如個人主義、純粹的功利主義、享受主義等思想觀念也在高校泛濫。作為高校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針對新時期提出的新要求和出現的新問題與時俱進的加強和改進教育內容和方法。
二、當前大學生缺乏憲法精神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缺乏憲法精神的表現
(1)對于憲法的認知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通過對大學生憲法認知情況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憲法認知水平較低。大學生憲法認知的核心就是大學生對法律權利義務規定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自己的權利義務認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基本的憲法知識,如憲法基本權利的主要內容等,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更不用提養成憲法精神了。
(2)存在對憲法情感淡薄的現象。很多大學生對憲法作為我國根本大法缺乏認同感和親和感等基本的情感,對憲法與自身的關聯性缺少足夠的感悟。憲法要以民眾的情感為基礎,否則就會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只有具有了憲法情感,才能激發大學生對憲法的尊重和信任之情,而不會產生敬畏憲法的距離感,也才可能自覺的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奉行憲法至上觀念,自覺養成憲法精神。
(3)大學生對憲法的核心價值未能達成普遍共識。憲法價值共識是對憲法價值的認知與感悟后生成的一種價值信仰,是憲法實施的內在動力機制。而當下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問題,即缺乏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于憲法的信仰或未形成一種信任體系。因而憲法的價值和理念也很難內化為大學生的信仰和信念,也就難以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精神。
(二)大學生缺乏憲法精神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功利觀價值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純粹功利觀念的現象。很多大學生對于自己比較喜歡的科目或者覺得比較有用的科目會有較大的興趣。而對于憲法法制等內容覺得遙不可及,認為沒有學習的必要。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學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公共課程對他們進行憲法等法律知識教育,很多大學生都認為這門課只是公共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其中的憲法方面知識、基本政治知識的學習的積極性也就不高。甚至反感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甚至較多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都愿意學習民法、刑法、訴訟法等與自己利益關系比較密切的課程,而覺得法理、憲法課程只是枯燥的理論,是高高在上而和自身關系不密切的理論,對于保障自己的權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于是就不太重視這些課程的學習。這樣的功利價值觀念并不是少數現象,應該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
(2)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于憲法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于學生憲法精神的培養也不夠重視,如有的教師壓縮憲法部分教學課時,匆匆帶過或安排學生自學,有的以個人的喜好來決定是否講授憲法知識,有的照本宣科。教師對憲法教育的隨意化削弱了大學生主動學習憲法的熱情與積極性,導致眾多學生獲取的憲法知識片面、權利義務意識較差、民主認識不高、憲法至上理念缺失。
(3)家庭教育的忽視也是大學生缺乏憲法精神的原因之一。在當前我國的家庭中,普遍缺乏對于子女憲法精神的培育教育。一方面,大多數家長并沒有接受過正規完善的憲法教育,其自身憲法知識等法律知識本身就是匱乏的,憲法精神和法律意識也是極為薄弱的,這就導致了大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家庭憲法教育等法律教育是缺乏的。另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只是盲目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在這種缺乏民主和單一化的教育氛圍中,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就沒有使孩子樹立和培育一種憲法至上的觀念和良好的憲法精神。
三、培育大學生憲法精神的途徑
(一)發揮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憲法精神培育的主導作用
一方面,我認為高校思政部還要定期開展校園普法教育活動、憲法知識競賽等實踐活動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憲法精神培育。在每年12月4日組織大學生參學校舉辦的法制宣傳日活動,并以法制宣傳日為契機,組織校園法制宣傳周、法制宣傳月活動,加強校園憲法知識普及教育,讓憲法走近并走進大學生的生活,進而內化為大學生心中的準則。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普法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尤其是憲法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加速大學生憲法精神的生成,促使大學生憲法信仰的形成。
另一方面,要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生命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憲法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該承擔的重擔,目前這種憲法精神普遍缺失的現狀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考驗,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自己的工作作風并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進一步將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憲法精神貫徹落實到大學生身上,任重而道遠。
(二)發揮家庭對于憲法精神培育的基礎作用
家庭是人生受教育的起點,家庭環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的言行都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耳濡目染的影響。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僅依托于學校的作用,同時也不可忽視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的積極影響,因此,家長應當注重給孩子良好的熏陶,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同時,父母是否具備較強的憲法精神也對子女憲法精神的養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父母也應與時俱進,增進自己的憲法精神的培育,讓子女在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憲法觀念。總之,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憲法精神的提升,都會受到父母及家庭成員的影響,往往父母在這方面意識的不強反而會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
(三)發揮大學生主體自覺意識的作用
大學生不僅作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體,也作為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只有他們自身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憲法、遵守憲法以及自覺維護憲法的權威,才能切實地解決大學生自身憲法精神的欠缺問題。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所進行的憲法教育,都需要大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意識,將所習得的憲法知識進行內化,發自內心的對憲法產生信仰,才能獲得實際成效。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具備相應的主體意識,才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和相應的實踐活動中來,也才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大學生應當轉變自身過于功利化的學習目的,在當前形勢下,將提升自身的憲法精神和法律素養融入到自身目前的學習目的和計劃中,并且帶動周圍同學及全民憲法精神的培育,為我國法治社會的構建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積極認真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
參考文獻
[1] 劉任武.實用憲法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34.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25.
[3]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4.
作者簡介:冀沁珍(1994- ),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洪順(1993- ),男,漢族,遼寧丹東人,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