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呈現出互動性、碎片化特征,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西方價值觀及意識形態滲入、“塔西佗”現象顯著、低俗信息的接觸率增加,同時也存在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網絡安全意識不足等問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從三個方面建構策略:第一,強化新媒體時代網絡安全意識理念;第二,善用新媒體改進思政工作方式;第三,提升思政治工作人員媒介素養。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安全
當下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思想價值觀和復雜信息在網絡迅速傳播,西方社會文化價值理念以及一些負面、消極信息對在校大學生的認知、思想以及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學生正確的思想認知,端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自身的展及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在新時代下需轉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文主要關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論述了新時代信息傳播呈現的新特性,并具體闡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從四個方面給出了創新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征
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過程是單向的,受眾的反饋能力比較匱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由傳統媒體自身特質決定,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幾乎很少有快捷的受眾反饋渠道或者是傳授互動渠道,導致新聞信息受眾的能動性較差。其二,相對封閉的傳播環境,造成了大眾媒介素養低下的狀況,新聞信息受眾對于信息的反饋并不十分積極,產生反饋遲延現象。在新互聯網時代,媒體依托互聯網技術革新迅猛發展,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播的互動性大大增強,信息傳播的對象由傳統的受眾角色逐漸向傳播者角色進行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受眾的能動性大大增強。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的信息接收者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人人擁有麥克風,人人擁有話語權,新型的媒介形態注重互動性,能夠實現傳播者和受眾雙方的即時互動,且信息之間的流通不僅僅是雙向的,還是多方向的。
麥克盧漢曾經提出了“地球村”的理念,他認為傳播媒介的使用將整個地球連接在一起,全世界的人們就像是生活在一個村落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十分便捷。而新媒體的發展也更加印證麥克盧漢這一預言,全球化的傳播將傳播范圍擴展到整個世界,人們的認知、判斷和行為正在受到更多變量的影響,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海量信息中,那些負面、消極的思想夾藏其中,對人的認知、思想以及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滲入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全球化趨勢,信息間共享變得更加便捷,與此同時,這也給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以可乘之機,一些西方媒體利用互聯網向青年一代灌輸“非暴力更迭”的思想,互聯網的發展對知識分子及青年學子影響較大,部分西方政府還雇傭大批“寫手組織”向中國境內發送大量有害信息,編造大量政治謠言,甚至資助敵對勢力建立網站,支持和鼓動他們利用互聯網組織策劃、蠱惑人心甚至煽動鬧事,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青年學生作為重點攻擊對象。
(二)“塔西佗”現象時有發生
全球化時代病毒式的信息傳播和網絡的匿名性會形成與主流聲音相抵觸的輿論環境,使負面信息傳播效能倍數放大,導致“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的摩擦碰撞,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其次,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一些扮演著意見領袖角色的“大V”為了自身利益混淆公眾視聽,給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帶來巨大阻力。同時,由于網絡匿名性和從眾心理,受眾個體可能會被負面輿論所利用和裹挾,在輿論漩渦中無法自拔。由于高校大學生本身缺乏一定社會閱歷,對于網絡信息的判別能力尚且不足,容易在這些復雜信息中失去正確立場,甚至對官方或主流輿論聲音產生抵觸心理。
(三)低俗不良信息的接觸率增加
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各種文化思潮和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講,社會丑陋現象和問題的屢屢曝光,對他們社會價值觀念形成造成一定沖擊,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會主義信仰。另外,色情、暴力、網絡游戲等一些低級、媚俗的信息充斥于網絡,影響著高校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由于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差,對網絡誘惑的抵抗力較弱,導致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等虛擬世界中,出現理想信念迷失、價值觀混亂,價值導向多樣化等問題。
(四)新媒體時代網絡安全意識不足
新媒體依托互聯網技術革新獲得了迅猛發展,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播的互動性大大增強,傳統的受眾逐漸向信息傳播者角色轉變,傳統的媒介組織諸如報紙廣播電視等,與新媒體相比,在與受眾互動方面也出現較大劣勢。新媒體形態多樣化,特別是自媒體的興盛發展給了普通人更多發聲的機會,給普通“草根”賦權。面對這一變化,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對新媒體特點不熟悉,網絡安全意識不足,只關注線下工作,而忽略了網上一些極易引發思政工作難題的現象。
三、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策略
(一)強化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安全意識
在上文中提到,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對新媒體特性不夠熟悉,網絡安全意識不足,所以首先要切實轉變傳統工作理念,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意識。注重了解新媒體特性,面對復雜的社會和網絡環境,在實際工作層面時刻繃緊意識形態安全這根弦。這也需要相關部門做好宣傳引導和培訓工作,不僅僅在高校管理者中,特別是思政工作者、思政課教師甚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起相關理念和意識。
(二)利用好新媒體改進思政工作方法
新媒體雖然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挑戰,但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和先進的傳播技術也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機會。在開展思政工作時,可以充分利用新興的傳播載體,如通過制作H5頁面、開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用短視頻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對大學生群體來說,本身較為枯燥抽象的思政內容或許引不起過多關注,但通過創新展現形式和互動形式,可以使思政宣傳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具有趣味性,主動尋求主流價值與年輕的學生群體的對接。
(三)注重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媒介素養
應注重培養及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水平,使他們更快建立起互聯網思維,提高對網絡信息快速甄別、判斷能力,尤其是在發生涉及高校的網絡突發事件時,能夠具備較強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適時進行網絡輿論疏導,提高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重塑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徐露,王敏,周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8(23):27-29.
[2] 趙巍偉.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智庫時代,2018(42):11+23.
[3] 謝志芳,楊露.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高教論壇,2018(09):5-7+16.
[4] 鄭晴.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策略[J].林區教學,2018(09):5-6.
[5] 新媒體時代廣東高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調研報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9):37-39.
[6] 劉慧,胡成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03):94-98.
作者簡介:王楠(1983-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編輯,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互聯網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