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丹 陳晶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人們為其炫技演奏技法折服,本文將通過對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五狩獵》的音樂創作特點進行解讀,感悟作品深入的內含,并對演奏技巧進行分析,使“炫技”技法更好地發揮為主題形象服務的作用。
關鍵詞:李斯特;狩獵;音樂分析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66),生于匈牙利埃登布魯克附近的雷丁小鎮,是浪漫主義音樂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也被稱為“炫技”鋼琴家。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為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折服,音樂會同時激發了李斯特的改編創作欲望,經過多年的鉆研,李斯特創作出了《帕格尼尼大練習曲》,柏遼茲說“李斯特使人重新認識了鋼琴”,稱這是了不起的開拓,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五“狩獵”是其中之一,該曲的演奏技巧張弛有度,作品創造性地將管弦樂的音響效果通過鋼琴來表現,充分散發了獨特的浪漫主義氣息,富有極強的表現力與技術性。
一、音樂特點
《狩獵》的曲式結構為回旋曲式,主題音調在全曲中共先后出現四次,他的開頭模仿了長笛的聲音,巧妙地將鋼琴“凈”,“亮”,“透”的音色特征發揮地淋漓盡致,展現了一幅狩獵場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森林里空氣清新,獵手們騎著馬,背著弓箭,威風凜凜地進入森林。音樂多用跳音演奏,極為活潑。如圖(譜例1)為首段模仿長笛、圓號的音樂片段,該片段有大量的三度與六度音程,節奏為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演奏出來的聲音干凈,輕快,通透,表現出獵手們自信的形象。
第二部分進入了轉調,由E大調轉為了e和聲小調,小調的委婉神秘,大量的七和弦和八度跳音強而有力,給人一幅狩獵的獵手們手中拿著弓箭,騎著馬兒追逐小動物們的畫面,而小動物們則是四處逃竄,音效中像是有急切的馬蹄聲,又有動物們輕巧的腳步,惟妙惟肖。如圖(譜例2)為追逐片段。
第三部分最為出彩,也是最考驗手指功力的,如圖(譜例3),刮奏不禁讓人聯想到獵手們騎著馬兒快速追逐著小動物們,一支支箭快速脫離弓弦,如流星雨般向動物們掃射過去,緊接著的裝飾音,左右手快速交叉彈奏,像是小動物看到同伴被捕后慌亂逃跑的樣子,而后出現的十六分音符使樂曲速度加快(譜例4),把狩獵過程推向了高潮,獵手似乎即將捕捉到一籮筐的小動物,手臂的飛舞突出了“炫技”的彈奏,也表現了狩獵時你追我趕的激烈場景。
最后一段為主旋律的變化再現(譜例5),像是獵人們滿載而歸的場景,左手的雙音重復似馬鈴聲,清脆又歡快,再加上右手的完全重復,又帶給人以最初獵人們的自信形象,似乎能看到獵人們在馬上歡歌,漸漸遠去的樣子。
可以看出,在這首練習曲中,李斯特運用了大量的炫技技巧,而所有的技巧還是為音樂本身服務,例如通過雙音的連續進行、左右手交替彈奏、雙手平行六度的刮奏等方式,創造出一個鮮明的音樂形象,而刮奏等技巧就是浪漫主義音樂的表現之一,這在古典主義時期是不會出現的,李斯特還用鋼琴表現出不同的樂器效果,為鋼琴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都代表著李斯特在鋼琴演奏技巧上的種種創新。
二、演奏技巧
樂曲中有許多非常短促的斷奏,李斯特為達到帕格尼尼的跳弓所發出的音色,開創了鋼琴新的斷奏方法,通過指尖類似于向里“勾”的方式,使聲音具有彈性,在《狩獵》中,幾乎所有的三度雙音都需要用這種斷奏的技法來彈。但首句中的斷奏為變現出長笛的音效,不能過重,第二句中為模仿圓號的技巧,則需要稍強的力度。
中段的音形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和聲音程變成了和弦進行。在每一拍的第一個八分音符都是強調的和弦音,在每兩個和弦之間則有兩個十六分音符的經過音,此處則要求演奏者將力量通過爆發式傳送到手指尖,將和弦彈得飽滿,又要將中間十六分音符的經過音彈得清晰。同時,還要在這一段的音樂線條中找到內含的強弱變化,不能彈成千篇一律的音效。
此后的刮奏部分,則要合理的運用踏板,將音彈得準確到位,刮奏后緊跟雙手交叉演奏的短音樂句,需要演奏者熟練掌握音區,指尖堅實清晰地演奏,還需要雙手緊密銜接,讓旋律干凈靈動。而后的上行分解和弦將以漸強的方式,將情緒推向頂點。
尾段的主題再現部分,需要讓左手演奏出像馬鈴般的清脆干凈的音響效果,雙手漸漸變弱,像是旋律在慢慢消失,最后以兩個強有力的和弦做收尾,干凈有力,不加猶豫。
三、總結
李斯特之所以給以大家“炫技鋼琴家”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雙手在演奏時的大跨度飛躍、各種特殊技法、雙手交叉和快速跑動等方式,但通過對李斯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炫技”手法實際上還是在為主題、音樂形象的需要而服務,而演奏者則需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內含,體會到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樂思,才能將曲子彈得生動,富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戴蕾.論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狩獵》的“炫技”[J].合肥學院學報,2015,32.
[2]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指導老師: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