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要:在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理解中德文化的差異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而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對于德語初學者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的跨文化背景知識,說明了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作用,闡述了跨文化背景知識與德語教學的融合、側重于實踐教學、應用對比教學這些德語教學中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德語專業教學;跨文化背景知識
由于歷史發展、民族文化、地理位置等的不同,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在德語學習中,由于中德的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在詞匯含義、稱謂、慣用語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學生必須要理解并掌握這些跨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實現德語應用能力的提升,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基于這樣的情況,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對跨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強調,并利用其導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對中德文化差異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一、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的跨文化背景知識分析
(一)中德文化中稱謂的不同
在稱謂方面,我國與德國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在高校德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對該方面進行重點的強調。在我國,一般會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表達對該人的尊重。在熟人之間,通過“老張”、“老王”等類似的稱呼,表示與他人的親近;對于一些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般會利用“張老”、“王老”等類似的稱呼表示尊敬。但是,在德國,這樣的稱呼并不適用。德國人在交流與交往中會極力避免在對人的稱謂中加“老”字,普遍會在姓氏前加上“Herr”或是“Frau”(即“先生”和“女士”)來稱呼他人。若是想表達對某人的尊重時,可以在后面加上該人的頭銜,例如Doktor(博士)、Professor(教授)、Direktor(校長)等等。
在中國,對于教師的一般會稱其為“張老師”、“王老師”等類似的稱謂,且目前“老師”這一稱謂的用途更加廣泛。但是在德語中,并沒有類似的稱謂。
(二)中德文化中“打招呼”的不同
在中國,人們之間打招呼常用“你吃了嗎?”等類似的話語,這也是我國人們飯前飯后的常用語,其用法與德語中的“Guten Tag”(您好)以及“Hallo”(你好)相類似。若是在實際的交流中,將“你吃了嗎”依照字面的含義進行翻譯,即“Haben Sie schon gegessen?”就會讓德國人產生誤解,使其誤認為在邀請對方吃飯。
“你上哪去啊?”也是我國常用的一種打招呼的語句,但是若是依照字面含義將其翻譯成德語,即“Wohin gehen Sie?”并用于交流,則會引起德國人的反感。在德國人看來,“去哪里”是個人的私事,擅自詢問是一件十分沒有禮貌的行為。另外,在中國,直接用稱謂打招呼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但是若是在德國,僅僅叫出對方的稱謂則會讓其形成“你有事情對他講”的認知,并不認為這是在打招呼。
(三)隱私文化的不同
在中國與德國的文化中,對于個人隱私的界定有所不同,對于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人們詢問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收入、身高體重等較為普遍,但是在德國或是一些歐美國家,這些問題屬于個人隱私,在交流中不僅會極力避免詢問相關的內容,即使詢問了對方也會回避回答。基于這樣的情況,在與德國人交流時,若是詢問了例如“Wieviel verdienen Sie im Monat?”(您的月收入有多少?)或是“Wie alt sind Sie?”(您年齡是多少?)等問題時,通常會得到“Das ist ein Geheimnis.”(這是秘密。)的回答。
(四)謙虛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人們更加推崇“謙虛”和“謙遜”。當面對別人的夸獎時,常會使用“與XX相比,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等等類似的話語回答。即使在面對表揚時內心十分喜悅,表面以及語言表達中也不會體現出來[1]。例如,在中文語境下,當有人贊揚“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真好看。”時,往往會得到“還行”、“不,這只是一件普通的衣服”等類似的回答。但是在德語語境下,往往會得到“Danke!”(謝謝!)的回答。
同時,“自貶”也是中國人慣用的一種表示謙虛的方式,例如,在中文中,有“拙見”、“寒舍”、“愚以為”等謙語。但是在德語交流中,這樣的表達方式并不適用。
二、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作用分析
(一)提升學生對德語的學習興趣
在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若是僅展開基礎知識點訓練,則會強化學生的枯燥體驗,降低對德語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調動學生對德語的學習興趣成為了重點。利用中德文化的不同就能夠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相關教師可以使用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方式,引出課堂教學。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啤酒節、基督降臨節等典型的德國節日引出后續教學,讓學生在課前查詢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對節日的由來、風俗習慣等進行介紹。這樣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德語的學習興趣,提高后續教學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
語言與文化有著較大的共通性,人類對美好事物的感知也具有較高的一致性[2]。在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完成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閱讀德文原版的《浮士德》,并進行閱讀體會的交流。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的德語水平有所提升,文化欣賞水平也有所增強。
另外,高校德語專業教育中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還能夠促進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形成。在高校德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德國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并組織學生展開練習,能夠促進學生德語應用能力的更好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際。
三、高校德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具體策略
(一)跨文化背景知識與德語教學的融合
在高校德語教學中,相關教師要重點使用跨文化能力的教學材料,將跨文化背景知識與德語教學有機結合,實現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在德語教學中,可以使用詞匯、成語及慣用語、非言語交際等方面的教學材料。
1.詞匯
詞匯是語言中包含的一項基本元素,反映了不同語言環境下的特定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個詞匯往往會代表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我國古代,“龍”被視為皇權的象征,是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在中文表達中,常用“望子成龍”來表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是,在德國,“龍”(der Drachen)不僅與中國龍在外形上有著較大的差異,也普遍被視為邪惡的象征。德國人認為龍是一種十分殘忍的怪獸,在小說中,有著大量的“英雄與邪惡的龍作斗爭”的情節。可以看出,中國與德國在同一詞匯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高校德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讓學生認識這樣的差異。在講解詞匯時,要重視對詞匯包含的文化含義進行細致的解讀,避免學生在德語交流中出現“用錯詞”、“表達有誤”的問題。
2.成語及慣用語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成語以及慣用語,其包含著不同的風土人情、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等,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3]。所以,在日常交流中,不同語境下的成語以及慣用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語境下,通常會用“膽小如鼠”表達一個人膽小怕事;而在德語中,一般會用“ein Angsthase”(膽小的兔子)表示某人膽小。
在德語中,常用“Schwein haben”(有豬)表示一個人“運氣好、走運”,但是在中文語境中難以理解這種慣用表達。所以,在高校德語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成語以及慣用語的講解中,需要連同該慣用形式的產生背景一起講解,才能夠讓學生理解該成語或慣用語,并在實際的德語交流中正確的使用。
3.非言語行為
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交流僅僅是一種形式,非言語交際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被頻繁的使用。在非言語交際中,包含著肢體動作、手勢行為、目光交流、沉默、身體距離、語調、音量、圖像、衣著打扮、姿態、標志等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語行為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例如,中國人在用手勢表示數字“八”時,普遍會伸出拇指與食指來表示,但是這一手勢在德國人眼中代表著數字“二”。
在日常交流中,中國人會盡可能的避免與對方產生對視,降低自身的攻擊性,但是在德國人的日常交流中,在交談時目光直視對方是一種尊重與禮貌的表現。在肢體接觸方面,中德兩國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在德國,在過了童年時期后,同性的兩人拉手、勾肩搭背會被視為同性戀,但是在中國,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代表了兩個人關系十分緊密。在高校德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語言進行詳細的講解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到德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含義,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側重于實踐教學
高校德語教學中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最終要歸回到實際應用中,所以,相關教師必須要側重于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練習與應用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真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就某一知識點進行小組對話練習。可以設定不同的主題,包括“德國文化中的龍”、“德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德國復活節的習俗”等等,讓學生在課前進行3-5分鐘的小演講。這樣的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德語口語練習的機會,也讓學生對中德的文化背景差異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另外,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與德國外教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交流中體會跨文化背景的交際,促進其德語應用能力的提升。
(三)應用對比教學
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到中德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德語教師可以使用對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對比中發掘差異,并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4]。例如,在非言語行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在同一情境下中德兩國人的不同表現。可以使用圖片對比、視頻對比的方式來完成。在圖片對比中,可以將多媒體畫面一分為二,左側展示某情境下德國人的表現,右側展示某情境下中國人的表現,讓學生通過直接對比的方式找出不同之處,提升對中德文化差異的敏感度。相比較來說,視頻對比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中德非語言行為的差異,還能讓學生了解到中德語言表達中的差異,整體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中德文化中,稱謂、打招呼、隱私、謙虛表達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提升了德語學習的難度。將德國文化融入高校德語專業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消除了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不同而造成的心理距離。通過跨文化背景知識與德語教學的融合、側重于實踐教學、應用對比教學,實現了高校德語學習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對比,讓學生獲取了更多的文化知識,提升了其學習德國文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瑛.關于德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內容的導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37):115-116.
[2]尹佳.中德外語學習文化的跨文化協同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3]王博,杜鴻.高校德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探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3(13):279.
[4]李靜.語言與文化的碰撞——探究文化導入在大學德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0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