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珣
摘 要 新時代社會變遷和技術變遷疊加并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話語權力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使得原有的宣傳工作方式向政府公共傳播轉向。基于此,文章著力探討新時代政府公共傳播如何調適,從而最優化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 新時代;媒介生態;公共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042-02
在前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權力格局的社會依賴“強關系”的人際信息的傳遞和擴散進行政治傳播,公民往往是待激活的對象或由外向內輸入權力的客體。新媒介互聯網“去權力中心化”的技術活性解構政治精英和媒介精英對話語權的壟斷,賦予社會活力,社會成員在線下社會得不到的自由和權力,即會轉向網絡空間尋找替代性補償,網絡意識形態趨于多元,已是撬動現實社會的一個重大變量。目前,我國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廣泛實踐受到以“交互式”為建構邏輯的互聯網場域的影響。我國政府通過信息的傳播,對公眾意見進行定向影響和塑造,從而整合、平衡異質輿論,促進社會的認同已經提升到了定國安邦和治國理政的高度。
1 政府公共傳播的現實困境
1.1 政府公共傳播存在組織結構性不健全,“重建設輕管理”尚未徹底扭轉
一是對政府公共傳播功能定位不夠明確,相關部門未認真領會和執行,在政府公共傳播統籌管理上處于“缺位”狀態,未掌握話語權。盡管相較于前幾年,“僵尸微博”“睡眠微信”的問題不斷改善,但發布內容“不痛不癢、保險式”“缺乏民生、宣傳式”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政務新媒體缺乏對社會關切的回應,僅是當地政務的“互聯網宣傳欄”,用戶關注度和黏性不高。
二是對政府公共傳播載體定性不夠清晰,部分政務新媒體走向了“媒體化”的發展誤區。一些政務新媒體職責與風格不統一,還停留在依靠獨特話語和議題“吸粉”的階段,或通過發布與業務內容或本職工作完全無關的明星信息、庸俗八卦信息以提高閱讀量,或嘩眾取寵式地使用淘寶體、咆哮體、賣萌體等表達方式“圈粉”,輿論“跑偏”或“失焦”等現象時有發生。
1.2 互聯網治理和社會治理“雙軌”向“并軌”轉化目標暫未實現
基于現行的行政科層結構,政府公共傳播的傳播路徑呈現出逐級逐層單向傳輸的特點,機構中不同角色擁有不同的信息資源,傳播方式上表現出與科層制并行的層級性和封閉性。盡管部分政務新媒體在信息共通共享上作出了積極嘗試,但政府公共傳播整體上共享開放不足,致使信息需求與服務供給之間不匹配,無法實現互聯網治理與社會治理的并軌。
一是信源割裂。政府部門信息庫建設縱強橫弱,重縱向的對口監管和信息協調,輕橫向溝通和協作,信息橫向流通極為不暢。大量信息資源散落于各部門系統中,客觀上形成了“信息孤島”,阻礙了信息共享。在政府公共傳播中,由于責任主體、涉事主體與回應主體的職責定位與協同關系不夠明確,各回應主體之間容易產生職責交叉或空白,導致相互推諉扯皮的情況,造成回應口徑不統一。
二是平臺割裂。政府公共傳播新媒體矩陣雖形成框架,但缺乏關聯互助,有矩陣無協同,形同“空中樓閣”。部分部門職能內部,雖然具有“兩微一端”標配,但各個平臺的信息重復單一,功能未區分,優勢未能實現互補,政務公開停留在“跑馬占地”式的初級層面上。就外部而言,部分職能部門還未納入到新媒體矩陣中,其信息發布和服務功能僅在自身的端口開放,尤其是政審批事項和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等用戶入口不統一,標準無法統一,難以形成聚合效益。
1.3 選擇性回應與不規范交流成為瓶頸問題,公眾網絡參與的主動性不高、程度不深
一是政府公共傳播對社會關切回應不夠,“重發布、輕互動”仍是現階段一大瓶頸。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政府溝通成本和風險持續增加,政府主動溝通越發稀缺,多以被動回應為主,即使有回應,大多是有“選擇性”的發聲。但由于這些“選擇”往往沒有觸及社會“焦點”,或流于形式或不具時效性或措辭不真誠等,政府公共傳播未能徹底改變“高高在上、自說自話、冷冰冰”的形象,無法形成缺乏政民交互對話、互動回應的“共情”基礎,繼續僵化公眾對政府“官本位”的刻板印象,無法完全消弭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塔西陀效應”。
二是政府公共傳播在線服務功能不夠完善,良好的公眾參與氛圍仍在努力營造過程中。尤其部分政務新媒體運營主體缺乏服務意識,平時缺乏輿論引導的主動意識,任由交流和互動無序彌散,渙散的言論空間充斥著各種負面評論和不良的情緒,未能形成溝通的良好生態,既打擊了公眾“問政”的積極性,又難以吸引公眾的長期持續關注。
2 提升政府公共傳播效能的路徑探索
2.1 明確定位,職能歸位,各盡其能,實現政府公共傳播的統籌管理
在頂層設計上,建立與互聯網扁平化特征相適應的政府公共傳播機制,確保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協作、統籌協調,使政務新媒體成為權威聲音的“發布廳”、為民服務的“直播間”、深得民心的“傳聲筒”。
一是推動跨部門信息源的互聯互通。各級外宣辦、政府新聞辦統籌指導政府公共傳播工作,著手全面鋪開對外合作,與各方建立定期聯席會議等長期互動機制,厘定各部門各單位必須互聯互通的信息源范疇,制定和督促執行互聯互通工作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信息的跨部門流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落地。
二是推動議程設置的“訂單式”任務分解。各級外宣辦、政府新聞辦在統籌收集社會輿論關切的基礎上,加強議程設置的任務分解,向相關事務所涉政府責任主體“下訂單”,督促其及時回應關切,主動設置議程,積極引導公眾輿論。
三是加強對政府公共傳播的業務指導。黨委政府要牽頭執行政府公共傳播的監督機制,定位責任主體,建議發布策略、把關發布內容、協調媒體關系,以工作部署會、經驗交流會、典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新媒體建設,規范政府公共傳播內容編發程序和公眾問詢答復程序,拒絕政府公共傳播因后續維護不力而形同虛設、就此“擱淺”。
2.2 加強政府公共傳播的內容建設,進一步提高信息和服務的送達率
一是加強選題策劃。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和公眾的需求偏好,直面社會熱點、回應社會關切,發布內容既要真實、準確、權威,也要“親民情、接地氣”,告別嚴肅不敢接近的“高冷”范兒。
二是加強精準分發。結合受眾需求,順應差異化傳播趨勢,建立內容標簽體系,設定獨有的政務信息顯著標識和原創、首發、權威、辟謠、服務標識,從海量的信息中心中幫助公眾捕捉有用的信息,通過信息的選擇與整合將信息“定位”投向目標受眾。
三是加強政務信息傳播。適當增加政務信息的比例,及時對涉及本地區或部門的重要政務信息進行獨家發布或聯合發布,盡量做到“權威信息原創發布、大眾話題轉發評論”。
四是轉變話語方式。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把握用戶話語習慣,用鮮活的語言和方式傳播政務信息,既權威又不“八股”“死板”,既莊重又不失生動,使內容貼近民生生活、貼近公眾心理。
五是善用新媒介形式。將新媒介特征作為信息內容的一個變量,創新信息發布手段,采用小視頻、小游戲、小程序等新媒介應用適應不同用戶需求,增強政府公共傳播內容的活躍維度。
2.3 以互動作為信息公開與政務服務的橋梁,強化公眾參與的便捷度和有效性
一是根據公眾的需求點和興趣點設置議程,注重議題的實用性和活動性,尤其是對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民生議題的選擇,吸引公眾的關注參與,提高公眾的實際參與度。
二是組建體系內的社群及異業聯盟,跨行業資源整合,聯合各級機構聯合打造互動平臺,并結合時事、節慶、民生,在相應平臺上專題策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如線上動員,線下開展沙龍、名人行等活動,調動網民互動性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政府公共傳播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快速響應機制建設。加強經典案例的分析與推廣,及時收集非權威非真實的謠言傳言并予以及時回應,會同突發事件責任主體部門有針對性地澄清事實真相,準確回復公眾評論,與網友互動答疑,表明立場態度,引導輿論,穩定人心。
四是建立與網民良性互動機制,對于網民互動訴求,按照建議、要求、投訴、上訪、舉報等分門別類收集匯總,分送相關部門,督促其在規定時間內予以有效回復,保證下上、上下互聯互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做到“把你的問題交給我,我來分解在會給你,我去給你跑腿”,以最好的服務盡最大努力為民解決實際問題,使政府公共傳播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周書楠.政府公共傳播,哪些問題亟待解決[J].人民論壇,2016(25):66-67.
[2]朱春陽.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公共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