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寧
摘 要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我們帶入了智媒化的時代。AI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人性化產品,也逐漸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在“社會情境”下,如何與AI機器人進行互動也成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文章以《一站到底》人機大戰作為分析樣本,試從AI機器人人性化特征、人機互動模式以及人機互動困境3個層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 AI機器人;互動;對話式傳播;媒介等同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0-0106-02
《一站到底》是江蘇衛視一檔益智類答題節目,它打破了《幸運52》《開心辭典》那種主持人與選手之間對抗的模式,采用攻擂的形式讓選手與選手之間進行激烈的對抗。2017年2月6日,該節目升級改版,首次加入搜狗人工智能機器人“汪仔”進行人機比拼,每期答題最后獲勝的選手與“汪仔”進行人機大戰,到2018年3月12日再次升級改版中,節目不再保留人機大戰環節。據筆者統計,該節目共有47期“人機大戰”環節,其中僅3期選手挑戰機器人“汪仔”成功。本文以這47期節目“人機大戰”為分析樣本,試析AI機器人與人互動的模式與困境。
1 AI機器人:人性化媒體的體現
從問答和對話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來看,“汪仔”的產品形態比較接近社交機器人和智能客服,是具備感知和認知能力的通用型知識問答類產品。保羅·萊文曾認為媒介向“人性化趨勢”演化。以“汪仔”為例,“人性化趨勢”體現在媒體自身形體設計的機器人形象以及具備聊天、答題、肢體動作等與人溝通的行為,使人從視覺、感覺、聽覺上建立起一種與人答題的“社會情境”。“汪仔”本身具備語音識別、OCR、數據挖掘、信息檢索、知識圖譜和文本計算等核心技術,只要能夠快速檢索出題庫,其在答題速度上具有天然優勢。就《一站到底》47期節目中選手PK汪仔答題答對的題目,都是在主持人李好還沒有讀完題目的情況下搶答并答對的。這也說明了人工智能在利用計算機來模擬人們某些思維過程和行為方式,其計算處理能力遠超人類,但其推理能力以及自然語言理解能力還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問題。新華社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運用語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展現與真人主播無異的信息傳達效果。這是人工智能人性化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除了擬人化的思維,更給人一種“真人”的感覺。這也是答題機器人“汪仔”人性化設計的發展方向。
2 人機互動構建對話式傳播模式
大數據跟算法技術的發展給予了“人機大戰”更為廣泛的技術支撐。新媒體傳播已經從以技術為導向的、獨白式的傳統線性傳播模式,轉為以關系為導向的、對話式的新傳播模式。在節目中“汪仔”一出場主持人就會跟它調侃幾句。節目中首個戰勝“汪仔”的內蒙漢子吉青珂莫答題前問“汪仔”,“你覺得我可愛嗎?”。“汪仔”回答他,“真是一位激情的選手,錄完節目你是要帶汪仔去吃肉喝酒嗎?”從這句簡短的對白中,我們能夠發現“汪仔”具有自然語言交流能力,人機之間互動的同時推動節目的發展,構成節目環節的一部分。
2.1 身份認同
“媒介等同”理論是從媒介效果研究的角度提出人和媒介互動關系的新理論,它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把媒體內容當真;二是把媒體當人。“汪仔”作為人工智能機器人在答題環節,它的身份已經變成了一個答題的選手。這種身份上的認同也是把媒體當人的體現。在答題的過程中,主持人是傳播者,選手跟“汪仔”是受傳者,這構成了一個簡單的線性傳播模式。“汪仔”被當成了選手一樣對待,這是對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某種“社會化情境”中的身份認同。
2.2 對話式傳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聞傳播領域一貫堅持“客觀新聞學”,但是隨著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重視媒體與受眾互動的“對話新聞學”重構了媒體與用戶的關系。以美國著名的社交網站“嗡嗡喂”為例,該網站借助算法推薦技術實現了用戶深度參與新聞內容的生產。在《一站到底》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機器人“汪仔”獲得了“人”的待遇。在答題過程中,選手把“汪仔”當成選手,面對主持人念的題目,他們需要比拼正確率和速度。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突破了對媒體“中介化”的認知,實現了向“媒介化”的一種轉變。
在答題過程中,主持人李好(傳播者)念題目,“汪仔”與選手(受傳者)接收題目內容,選手和“汪仔”回答出答案(反饋),主持人李好判斷得分。這個過程中“汪仔”作為受傳者以與其他選手平等的身份參與進來,構成了人工智能與選手以及主持人之間互動的對話式傳播模式。通過這種對話式的傳播模式,選手跟“汪仔”共同完成節目內容的生產與傳播過程。
3 人機互動的困境
《一站到底》人機大戰環節保留了一年多,之后取消該模式。從這47期節目的人機大戰中,我們發現人機互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困境。
3.1 人機互動缺乏情感交流
互動是傳播本身的特性,我們在經歷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的發展,傳播的方式也從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轉變。我們生活在社會關系網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是免不了的。人們在交流中,會帶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元素在里面。現在很多新媒體技術應用都非常重視用戶體驗,即“用戶為王”。從《一站到底》的47期節目中呈現的主持人—“汪仔”—選手之間的對話式互動中,“汪仔”的面部表情以及語音語調是沒有變化的。雖然人工智能在設計上已經有著人性化的趨勢,但跟我們進行的更多地是模仿交流,即圖靈說的“模仿的游戲”,而缺乏與我們建立起來的情感共鳴。
3.2 人機互動缺少必要的發生機制
從“媒介等同”理論來看,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互動在本質上應該是自然的和社會性的。計算機技術縮短了機器與人的心理距離,就如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是很自然地對待電視屏幕,并沒有把電視機當作是一臺機器來看待。同樣,在人機大戰環節,選手們也沒有把“汪仔”當成機器一樣對待,而是作為自己的對手平等對待。每當“汪仔”以快于選手的速度說出正確答案時,選手們是有表情或者語言方面的反饋的。而且這個建立在心理反應以及及時性基礎上的反饋是非常自然的,這個可以用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來解釋。《一站到底》人機互動模式是基于答題這個“社會情境”里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往往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在與其互動的過程中,大多缺少必要的發生機制,人工智能機器人更多的是扮演執行者的角色。所以,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互動也需要一定的發生機制來確保互動的有效性。
3.3 AI機器人處于互動弱關系中
現在越來越多的聚合類平臺,如今日頭條、嗡嗡喂,他們通過算法進行個性化定制向用戶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這也是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轉變的體現。但在人工智能機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要轉變這種“以我為中心”的心態,轉變讓機器來為我們服務,把機器人當成一種工具的思想。如何與人工智能機器人進行互動,我們應該本著交往的心態,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與機器人進行交流。在《一站到底》人機大戰結束時,主持人更多關注的是選手,而忽略了“汪仔”的存在,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現,但在傳播關系中,人工智能無異處于弱關系中。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寫作、新華社AI主播的出現,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給新聞業帶來了變革。在我們面對AI的時候,我們如何與AI機器人進行互動交流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課題。
參考文獻
[1]梅瓊林,張曉.“媒介等同”——從效果研究到理論建構[J].社會科學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