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益
摘 要:“互聯網+”時代重慶外貿轉型升級發展呼喚新型外貿人才。分析了重慶外貿人才需求現狀和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對接,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將創業創新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貿易實訓;課程改革
一、“互聯網+”時代呼喚新型外貿人才
(一)“互聯網+”時代重慶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急迫呼喚新型外貿人才
隨著重慶成立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渝新歐”鐵路的建成,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的建立,重慶一改內陸城市從事外貿的地理劣勢為優勢,對外經濟貿易合作不斷加強。據華龍網(2017)統計,重慶備案外貿企業接近15000家,外貿物流人才常年高居人才需求市場的前列。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出現低迷,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提出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在外貿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重慶本土傳統外貿企業近年來也紛紛進入跨境電商平臺市場,運用“互聯網+”實現企業轉型升級。重慶作為我國首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17年跨境電商總額100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1.8萬億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重慶和全國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同時,人力資源市場對適應新型外貿環境、掌握新型技能的外貿人才急缺,表現極為“饑渴”。根據國家跨境電子商務協會預測,未來三年我國“互聯網+外貿”人才缺口將達到 445.5 萬人,而且仍將有擴大的趨勢。但是另一方面,有調查表明,相當多的企業表示招到的人不能勝任工作任務。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需要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促進新技術向生產生活廣泛滲透、應用,推動“互聯網+”戰略在當地深入推進,形成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新優勢。以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先進技術轉移應用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學院。”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將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作為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前沿陣地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需要積極探索和實踐適于“互聯網+”時代新型外貿人才培養模式。
二、“互聯網+”時代重慶國際經貿專業外貿人才需求
為深入剖析“互聯網+”時代重慶國際經貿人才需求,對本校2017、2018屆畢業后從事外貿相關業務的外貿和物流專業32名學生進行了訪談,對中國外運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對外經貿集團、重慶渝歐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進行了訪談。通過現場和網絡方式發放了企業用人需求調查問卷130份,回收120份。從學生主要從事的崗位來看,主要集中于外貿業務員(銷售為主)、單證員、網站運營、跨境電商客服等。總的來看,企業強調如下三類人才:
(一)復合型人才
從知識層面要求具有國際經貿知識,尤其是在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增多的情況下,必須熟悉國際貿易法律和國際慣例,熟悉貿易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要求具有網絡營銷、產品推廣等電子商務知識。此外,還要求具有國際營銷和國際商務知識。從能力上看,除了具備傳統外貿模式下與國外客戶溝通能力及外貿基本業務能力外,還需具備運用英語工具進行網站推廣、網上平臺運用等運用新技術能力,網絡營銷應變能力。78.5%的企業表示當前需求最大的是高素質復合型國際營銷人才。
(二)實踐型人才
從企業招員工的途徑來看,44.2%的企業表示優先考慮來自其他企業有工作經驗的員工,39.2%的企業表示優先考慮有崗位實習經驗的應屆畢業生,16.7%的企業選擇了其他途徑。52.5%的單位表示在招聘中不會太強調職業技能證書,但會作為參考。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能力需求中排名最靠前的四種能力。
(三)創新型人才
當前重慶乃至全國外貿企業正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貿易摩擦日益加劇,企業需要應對逆全球化思潮,考慮貿易摩擦背景下風險及應對問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舊動能正在轉換,“互聯網+外貿”還處在發展初期階段,需要探索。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重慶企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但需要探索和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發展迅猛的背景下,企業需要創新模式,謀求快速發展。調研中,83.3%的企業表示他們非常看重應聘者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對接不暢,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脫節
專業的發展導向依托于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需參照地方產業的發展方向確定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實訓環節要求。雖然大多數本科高校都在培養應用型外貿人才,但無論是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還是教學內容來看并沒有實現與行業崗位的真正對接,踐行的仍然是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畢業生進入企業上手慢上手差。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能迎合復合型人才需求
當前高校國際經貿專業對電子商務類課程開設比較少,學生缺乏在網絡營銷、電子支付與結算、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方面的學習和操作訓練。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上復合性較弱,不能滿足中小企業開展新型外貿的需求。
(三)教學內容過時、授課模式傳統
當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技術的開發應用,為企業營銷策略制定、新產品開發、個性化定制等方面提供了支撐;物聯網技術、射頻技術等的應用,給物流配送、倉儲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帶來了革命性變革。2018年8月隨著關檢融合相關政策的實施,國際貿易在報關報檢業務上將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新技術新變化在課程教材中幾乎沒有涉及。在授課方式上,以《國際商務單證實務》課程為例,當前高校授課基本是采用單據介紹-教師講授知識點和填寫要點-學生依據貿易背景填寫這樣的步驟,脫離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由于跨境電子商務是典型的“國際貿易電子化”,遵循的是基于平臺經濟的電子商務規律,所以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跨境電商實踐。
四、“互聯網+”時代重慶國際經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思考
(一)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對接,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
服務于重慶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型外貿人才培養,必須依據重慶外貿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在熟悉行業和企業內部崗位集群的設置和職能層次以及職業能力的需求和職業標準的基礎上,重新明確專業定位,對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和校企合作平臺搭建提出具體方案。在課程設置上,引入電子商務、國際商務、跨境電商等專業的相關課程,并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促進專業建設。
(二)突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是增加國際經貿專業中的實踐課程比例,現有的實踐課程主要依據傳統貿易來開設的,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實訓》、《國際商務單證》等5-6門上,通過引入如網絡營銷、跨境電商運營等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二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如校內建設現代化外貿實訓室、外貿工作室,校外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開展學生見習、頂崗實習,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等實習實訓教學工作。三是組建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聘請企業老總和一線工作人員擔任專業教師,對學生實施雙導師制。通過一、二、三課堂聯動來開展實踐教學。第一課堂以模擬的外貿任務為載體,在現代化的外貿實訓室完成教學任務。第二課堂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在外貿工作室,由校內外師生一起指導學生開展跨境電商各類工作,既解決了企業業務需求,又鍛煉了學生實戰能力。第三課堂則是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以見習和實習的方式,學生全方位進行職場體驗。
(三)將創業創新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以服務重慶外貿產業發展為宗旨,以提高畢業生的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為導向,將創業創新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當前外貿企業和行業的情況,了解重慶跨境電商發展的新模式。通過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法采取任務驅動式、引導探究式等途徑來培養學生創業創新意識。在實踐教學中將諸如全國“互聯網+”等比賽和實訓、實踐教學實現融通和一體化,來培養學生創業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格坤,地方性院校“互聯網+外貿”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難點剖析[J].高教學刊,2016,10: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