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婕
摘 要:習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對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希望,小學美術課堂作為美育與德育的結合點,既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德育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新課改也要求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進行德育的滲透?!疤幪幨怯苏n堂,人人皆為德育工作者”,所以作為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繪畫、審美能力的同時也同樣擔負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任。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這一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將德育寓于美育中,進而升華學生品質、陶冶學生情操。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小學美術;美育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德育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的。小學美術課堂作為德育與美育的結合點,在課堂中陶冶學生情操,助其塑造良好品質。在實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習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提到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也愈發地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當其被納入教育方針以后,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當前階段的美術教育中還有許多不能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地方,如課程體系單一;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等問題。因此導致了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學習能力相背離,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問題影響和制約著美育事業的發展。所以必須通過一些措施與手段,促進小學美術課堂中美育與德育的融合。那么如何運用每周有限的課堂時間在美術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我在實際教學中總結出了如下一些觀點:
一、在課程設計中滲透德育
課堂永遠是教學的第一陣地,也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在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將德育滲透到每一節課中,這是我們美術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鉆研教材,結合教材的特點,將德育貫穿到教學設計中去。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大致可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領域 ,所以我們應當結合不同的課程領域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以進行道德教育及滲透。
1、“造型·表現”領域
作為小學美術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繪畫,并非所有內容都能夠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出與思想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如《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的發展情況來講解其中所反映的民族特色和本土藝術精神?,F如今的孩子都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城市之中,頭腦中的創作靈感越來越少,而民間藝術這種單純和不受思想限制的形式卻較能適應現代學生的欣賞特點。它既直觀,貼近現實生活,易于理解,可操作性強,還可學生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民間藝術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集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這一類課程不僅是綜合繪畫課,更是思想教育課。總之此類課程旨在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淡化過被過分強調的學科特點。在課程設計中應考慮學生身心的發展特征與學習能力的水平的差異性。讓民間藝術在課程中綻放,讓孩子在了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其對民間藝術的熱愛。
2、“設計·應用”領域
藝術源于生活、源于感悟,結合“設計·應用”的特點,教學中既要鼓勵學生在作品中自由表現思想情感,還要綜合考慮夠創作能否滿足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這就需要在這一領域的課程設計中緊密圍繞日常生活并結合實際,積極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實踐能力。
手工制作課是學生最為喜愛的課程類型,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此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手工制作時要細心、耐心,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工具的擺放要有序,制作完要收拾歸位等。課程《我設計的船》中,課程重點是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感受創造的樂趣。更為重要的是在課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設計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更改,讓學生體驗創造的艱辛,培養學生的耐挫力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從而使美育與德育在課堂中能夠有機結合。總之該領域教學內容的應貼近現實生活,以趣味性、應用性為主。在這樣的背景下,德育與美育有效的相互交織,悄然潤澤學生心靈于無形之中。
3、“欣賞·評述”領域
此類課程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多維度的對國內外優秀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述,以逐步積淀審美經驗與鑒賞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克服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評述并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道德的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利源泉”。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藝術作品等視覺作品結合自身感受作出評述。在欣賞課中結合作品的內容及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最為簡潔有效的滲透方式。如在欣賞壁畫《飛天》時,既要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藝術作品中飛天的表現手法,感悟傳統造型藝術的魅力,也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針對人物動態及飛天之美進行探究與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識,從而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屬于勞動人民獨一無二的民族自豪感。
4、“綜合·探索”領域
該領域的學習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積極探索、研究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其中又細分為三個層次:①將上文提及的三個領域的學習融會貫通;②實現美術的跨學科價值;③強化美術與現實社會的聯系。這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綜合·探索”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他們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方法,開展跨學科的學習活動。認識藝術與工藝結合的美,感受人類創造發明的偉大之處。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從而用理想指導實踐,使美育與德育的結合突破課堂的局限,實現對生活的“二次回歸”。
二、在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
上文談到了了如何在美術教學設計中對德育進行滲透。落實到課堂教學上,我們知道小學美術屬于技能課,課堂學習氛圍、紀律與主科相比相對寬松,部分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會略為散漫,總會低聲交流影響其他同學。作為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教育學生學會遵守學校校規、班級班規,自覺維護課堂紀律,尊重他人,約束自己。
課堂教學活動本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互活動,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就要看師生互動的良好程度。教師發自內心地微笑,并向同學們問好,通過這一簡單的感情交流,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使學生更積極地融入課堂中,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從課堂作品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學生構圖非常小,這類學生比較害羞,缺乏自信。有的學生構圖過于飽滿,這類學生有一定水平,但需要把握繪畫的尺度。教師要適當給予鼓勵性評價,幫助于學生養成端正、大方、自信的品質。
最后在下課鈴聲后師生起立互相鞠躬以結束一節課的學習。這樣不但可以密切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文化氛圍。更是協調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之一。特別是對于初次接觸的學生,學生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感覺到教師的平易近人,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與隔閡感??偠灾?,必要的課堂禮儀可以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可以使學生養成尊重老師、長者。以糾正不良習氣,改善班風。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的滲透作用。
三、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眾所周知,美術的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在課外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例如帶領學生到公園、郊野或是博物館進行寫生、參觀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親近大自然,用畫筆和心靈感受大自然的美,并體會自然之美需要有人類的維護,用行動去保護自然,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此時在進行德育滲透時應注意如下兩點:
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入道德教育,要營造一定的氛圍,善于創造契機,在課外活動中循循善誘,要善于觀察課外活動過程中的點滴細節,把握最佳時機,切中肯綮,抓重點,樹典型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在公園進行寫生時,可以提醒學生隨手收撿身邊產生的的垃圾。參觀博物館時應遵守公共秩序不隨意大聲喧嘩等等。借助此類細節巧妙地將德育教育貫穿其中;且進行德育滲透要點到為止,教師也要收放自如,切忌一發不可收拾,大段枯燥說教,本末倒置。這樣不但影響課外活動的教學質量,而且往往適得其反,過猶不及。
四、總結
德育和美育是異曲同工,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需要多種渠道多種方法,以美育德,用美的眼光欣賞藝術,并且用藝術的美凈化心靈,使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迪和升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作為追求。培養品德高尚的人,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促進每一個體的心靈放飛與生命提升,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在德育和美育的作用下不斷提升自己、重塑自我。
參考文獻:
[1]施燕華.以創新為核心的中學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統整的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肖俊.面向中小學的設計藝術教育創新研究.[D].江南大學,2008.
[3]王夢云.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真善美.[J].新課程·上旬.2017,(02).
[4]郗華.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有效結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5,(20).
[5]蔡靖君.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小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