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摘 要:若羌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自治州黨委和若羌縣委關于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部署要求,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科學規劃、創新思路,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
關鍵詞:脫貧攻堅;做法;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能人大戶+貧困戶”聯幫帶動。通過整合各村“能人大戶”、 機關企事業單位,采取“1+1”、“N+1”的模式,結對聯幫帶,根據貧困戶自身實際,因戶、因人施策,一戶一策,一戶一冊,引導幫助貧困戶了解扶貧政策、增強勞動技能,采取“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管”相結合,抓好貧困戶集中培訓,使之熟練掌握紅棗種植管護和牲畜養殖、防疫技術及烹飪、刺繡、修理等技能,確保每戶最少有一個“明白人”。
(二)建立“扶貧羊托管”新模式。若羌縣是一個以林果種植、畜牧養殖為主的農牧縣,而在畜牧養殖中養羊最為常見,養羊風險小,銷路好,效益穩定,因此發放扶貧羊就成為扶貧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但由于貧困戶家庭缺乏勞動力、缺少科學的養殖技術、防疫措施等,導致扶貧羊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針對這一情況,先后多次召開貧困戶座談會、養殖大戶座談會,征求各方意見,想方設法解決困難,最終確定了“托管羊”的扶貧新模式,由村黨組織聯系專業畜牧合作社或組織農牧民共同出資,成立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聘請專業的養殖人員,進行日常的養殖管理,為貧困戶搭建起“扶貧羊托管”平臺,鼓勵貧困戶和畜牧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將“扶貧羊”交給合作社托管,減少貧困戶養殖風險,確保他們獲得穩定收益,貧困戶也可以騰出時間進行別的生產經營活動,拓寬了他們的脫貧途徑。
(三)“企業+基地+貧困戶”帶動模式。若羌縣以發展紅棗產業為依托,以推進“互聯網+有機紅棗”的村級電商“新產業”為抓手和載體,將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實現縣、鄉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全覆蓋,積極與紅棗合作社協調,為本村提供就業機會,引導企業和貧困戶建立投資、生產、經營、收益聯動機制,采取 “1+N”等模式與貧困戶結對實施聯幫帶,采取一幫多、一帶多的方式,為貧困戶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貧困人員自身“造血功能”,鼓勵貧困人員通過勞動自主脫貧,變“輸血式”為“造血式”,帶動貧困人口長期穩定增收。各村黨組織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培植農村電商發展的“土壤”,利用周一升國旗宣講、農民夜校等載體搭建電商知識培訓,培育壯大發展農村電商的“種子”群體,切實發揮村級電商發展帶頭人示范作用,培養新型農商,通過實實在在的成功實例引導和帶動村民發展電商,激發農村電商發展的“動力”。
(四)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拓寬致富渠道,使農牧民持續增加收入,永久脫貧,若羌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支持、引導農(牧)民發展鄉村旅游,創辦農家樂、牧家樂,舉辦特色節慶、觀光體驗,發展“庭院經濟”,為持續增收打下了基礎。到目前為止,若羌縣“庭院經濟”示范戶比例已達30%以上,農區形成了以棗園農家樂餐飲服務業為主的增收體系。
二、主要措施
(一)面對面“傳”,助力思想脫貧
1.大力宣傳,轉變思想。一是結合“八個一”聯系制度,定期走訪包聯貧困戶,大力宣傳黨的脫貧攻堅、農業發展理論和優惠政策,增強貧困戶脫貧的信心。二是通過入戶走訪、大喇叭廣播、張貼公告欄、懸掛扶貧標語等方式,利用周一升國旗宣講、農牧民夜校等活動進一步加強黨的各項扶貧政策的宣傳、感恩教育和思想引導,確保了扶貧政策宣傳全覆蓋。三是通過住戶面對面的交流,幫助群眾樹立自尊、自強、自信,破除脫貧攻堅上“等、靠、要”的惰性思維,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2.技能培訓,提升能力。根據貧困戶、貧困人員的不同實際,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量身定制”精準扶貧培訓,因需施教,傳授種養技術和實用操作技術,讓貧困人員掌握一技之能,切實增強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結合各村實際,把實用技能作為精準脫貧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推行“短、平、快”的技術培訓,按照“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確定培訓方法、培訓項目、培訓內容,充分滿足貧困戶的不同需求,增強就業、創業脫貧的能力。
(二)心貼心“幫”,助力經濟脫貧
1.合理規劃,高端設計。整合村黨員干部、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能人大戶及工作隊隊員,在開展扶貧工作中采取“一幫二”或“一幫三”模式,全方位實施結對幫扶,幫扶到戶,明確具體幫扶責任人,從資金、種子、技術、出謀獻策等方面助力,千方百計協調解決貧困戶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
2.因戶施策,務實方法。針對貧困戶貧困情況的不同現狀,因人施策,一戶一策,引導幫助貧困戶了解扶貧政策、增強勞動技能,在扶貧的同時注重扶志和扶智。當了解到社區居民阿某一家因病致貧,又由于經營不善不得已關閉了自家的烤肉店,工作隊聯合包聯干部先從思想入手,通過面對面的鼓勵引導,解開其心理包袱,重塑了繼續經營烤肉店的信心。
(三)手把手“帶”,助力機制脫貧
一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緊緊依靠村“兩委”班子和扶貧干事,從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等多方面拓展他們的思路,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能力。二是通過特色產業、企業帶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通過“產業+旅游+扶貧”“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鼓勵、支持、引導農(牧)民發展鄉村旅游,創辦農家樂、牧家樂,舉辦特色節慶、觀光體驗。三是大力發展本地特色紅棗產業,以紅棗產業為依托,積極與紅棗合作社協調,為各村提供就業崗位,引導企業和貧困戶建立投資、生產、經營、收益聯動帶動機制,拓寬村民致富渠道,為農牧民持續增加收入,永久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群干群關系更加緊密。全縣各族黨員干部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鞏固提高工作,制定幫扶計劃和措施,在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中贏得了人心。領導干部真抓實干、引領示范,形成了以上率下、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脫貧攻堅成為“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重要內容,通過積極幫助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實現了在助脫貧中促團結、在促團結中助脫貧,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明顯改善。
(二)社會扶貧大格局初步構建。利用“光彩事業”“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愛心包裹”“千企幫千村”等扶貧公益行動,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全縣扶貧開發事業中來,形成了政府主導、巿場調節、社會參與、援疆協同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三)村級支柱產業快速發展。把推動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的重要支撐,組織貧困村培育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指導致富帶頭人、土專家、農村能人大戶領辦創辦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探索村級資產增值收益、電子商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引導和幫助貧困戶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參與到鄉村旅游開發、農家樂等優勢產業中。
(四)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就業。把貧困人口轉移就業作為助力鞏固提高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壓實責任,久久為功。組織和指導貧困村、貧困人口做好培訓計劃、就業項目,積極動員有勞動能力的農村青壯年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破除語言障礙,在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民族特色手工藝、商貿物流、特色餐飲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提高轉移就業能力。
(五)民生保障得到有效改善。把抓好民生領域的扶貧工作作為重要抓手,不斷深化兜底性政策的有效落實,將因病、因學、因殘、孤寡老人、長期患重病等原因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群體全部納入社會兜底保障范疇,做到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