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利
摘要:隨著企業開始重視防范合同管理法律風險,對合同法律風險防范的研究應逐步深入,企業應深刻認識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實現合同發起到履行全過程管理,對合同運行環節進行實時監控。
關鍵詞:合同管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1企業合同管理風險因素
1.1合同變更及履行
在企業合同管理過程中,基于生產經營等相關環節的需要,合同的變更不可避免。而在企業合同變更過程中若合同簽訂雙方沒有達成友好的協議,則會導致整體合同履行無法達到預期需求。如在收款單位變更時,若合同簽訂雙方沒有達成友好的協商則會影響補充協議的后續實施,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
1.2合同簽訂質量驗收
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大多需進行相關生產資料的采購。在具體的生產資料采購過程中需依據相關標準,從技術指標、規格參數、使用說明等幾個方面進行嚴格辨別處理,同時需結合技術要求所制定的質量標準,確定質量技術指標及驗收標準,若在實際過程中沒有嚴格依據相關行業標準進行材料指標管理,則會導致后續合同的履行無法達到企業經營活動的要求。
1.3合同付款條款
在企業合同條款的制定、談判環節,需明確相關付款條件、付款期限、付款方式等的具體規定,若在合同中未明確約定支付條件、期限、方式等條款,則當出現一方預期違約時,企業就無法有效進行應收賬款的統計,則會損害合同另一方的利益,守約方即使通過訴訟或者仲裁途徑解決,占用的資源和時間成本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很大的影響,給企業帶來經營、法律風險。
2企業合同存在的問題
由于合同是雙方企業自己擬訂的,所以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其中的文字不夠準確,很容易被人鉆空子,導致合同無法生效,并引起不必要的紛爭,所以我們應該依照法律,去嚴謹的擬訂合同,用簡單明了的文字來擬訂合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現階段的企業合同,只有從屬性的合同,而沒有單獨的合同,所以也被稱為沒有根據的合同,很難讓人信服,而且很多的合同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把一些違約責任都漏掉,只規定好的,卻不去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有些企業,在合同簽訂以后,都沒有進行相應的合同交接,都是因為不夠重視,才導致這一問題的發生,所以應該讓每個員工都去了解合同的內容,避免出現問題,而且還要注重執行過程中的變更管理,保證雙方的合法權益,也保證雙方更好的履行合同的規定。參與合同制定的人,不能出現泄漏的情況。
3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控制措施
3.1完善企業合同管理制度
企業在進行經營與管理的過程中,首先就應做好合同管理法律風險工作,企業應制定出相關管理制度并以此作為管理指導。例如,可以在企業中建立法律風險管理機構,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應根據企業發展需要組織專業的法律人員、管理人員等組成專門的合同管理法律部門,并對企業的法律問題進行協調與指導,對企業中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進行統一的判斷與決策,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法律風險防范戰略計劃。此外,管理人員還應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完善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控制工作,并對法律風險進行識別,制定出相關的處理方案及具體的落實情況,并對所執行的法律風險處理方案及執行效果進行評估與記錄,為以后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工作提供參考。
3.2注重合同對方資質審查
企業應重視對方相關資質的審查,了解對方相關資質,重點審查對方營業執照、營業能力、納稅情況、信用情況、發展歷史、營業產品等。營業執照作為合同對方身份證明及合同訂立、履行合同資格的證書,企業應重點審驗其營業執照是否在有效期內,合同約定內容是否在其經營范圍內,營業執照所標注的注冊資本金額是否與交易規模相符,合同中約定的期限是否在營業執照有效期內等。同時,企業應查看對方稅務登記證與營業執照內容是否一致,稅號與發票中的稅號是否相符。針對對方的信用情況,可通過查閱其財務資料、實地考察和訪談管理人員等方式,核實有關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為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企業應通過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及與之有業務往來的企業了解其信用情況。此外,針對特殊要求的資質、標準、要求等,企業應重點審核其真實性、有效性,確認對方持有有效資質證明,符合合同要求。
3.3加強對于合同管理的隊伍建設力度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合同的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應從各個方面入手,企業管理人員也應給予合同管理部門大力的支持,并將管理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并提升管理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同時企業還應增強人才培訓力度,以此來提升合同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為企業建立起一支專業性強的合同管理隊伍,增強企業對風險的掌控能力。
3.4要有合同解除的救濟方式
根據《合同法》第128條規定,合同雙方可通過和解、調解等方式解決合同爭議。如和解、調解不成或不愿意通過和解、調解方式解決的,可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如合同中未約定爭議解決方式,可視為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和解具有解決糾紛效率高,便于執行等優點。調解則要分為法院調解和訴訟外調解兩種。仲裁具有自愿、及時、經濟及保密等特點,訴訟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爭議,經法院審理判決解決合同糾紛。民事訴訟結果具有強制執行效力,訴訟當事人可根據判決結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在選擇仲裁途徑解除合同時,應注意形成書面仲裁協議,口頭協議無效,并且當仲裁機構選擇不當或仲裁條款與法律規定抵觸時,也可能產生相應的法律風險,因此,合同雙方通過仲裁途徑解除合同時,應通過專業的法律審查,規范仲裁協議用語、內容,確保仲裁協議的合規性、有效性; 當合同一方通過訴訟途徑要求解除合同時,首先,應注重訴訟時效問題,避免因錯失訴訟時效而喪失訴訟權利。其次,所提出的訴訟請求應當全面,如未提出訴訟請求可能被視為放棄,無法維護該部分合法權益。最后,在法院強制執行階段,如被執行人資產不足執行時,企業應及時了解被執行人資產狀況線索,掌握有關信息,并將掌握的信息提交給法院,防范對方藏匿資產,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3.5加強合同信息化、標準化的管理
現代企業中信息化、標準化是合同管理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礎上來解決合同管理法律風險。企業在進行合同管理時應遵循統一的原則,也就是利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對合同中所涉及的信息進行固定,并根據信息內容對法律風險進行統一的管理與處理。信息化管理可以將傳統的紙質管理轉換成電子式管理,通過信息化來處理合同中所出現的法律風險,并在管理的過程中采用標準化來實現對合同管理法律風險的控制。
3.6樹立正確的合同法律意識
樹立正確的合同法律意識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引發合同法律風險的根因是企業管理者及工作人員的法律風險意識不足。企業應建立健全長效的領導干部學法機制,不斷深入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讓合同法律風險成為決策制定中的重要考慮因素,使領導干部真正了解與企業業務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
結語
近年來,因合同管理漏洞導致糾紛引發的事故頻發,我國企業逐漸意識到企業合同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合同是企業通向市場的橋梁,現實中一些企業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未充分認識到企業法律風險的嚴重性,導致企業經濟利益受損。建立有效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成為企業與法律工作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綜上所述,以上內容就是對企業合同管理及其法律風險防范的論述。
參考文獻:
[1]王克傲.合同管理對企業經營風險防范的作用分析[J].商業文化,2018(08):36-37.
[2]范瑋.企業合同管理的風險防范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0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