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智
【摘要】英語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要重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聽說能力培養是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基礎,同時,培養讀寫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對學生英語讀寫能力做出針對性的訓練,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老師要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多花一些心思,結合小學生的興趣,這樣利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
【關鍵詞】英語教學 閱讀能力 寫作能力
一、重視讀寫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我認為提高讀寫能力可以讓學生們有很強的語感。其次,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糾正自己的發音,也可以不斷地學習新的單詞和新的語法,進而提高自己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交流的能力,為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讀的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學生讀的能力的方法。首先要提高小學生的好奇心,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進行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英語小游戲,我希望每位老師至少要每天保證15分鐘的英語互動時間,如我們可以做一些英語的搶答游戲,讓學生們組隊,看看哪個組的分數高。這對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保持持久的學習動機是比較好的。
2.我們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有效地互動,進行語感的培養。如果我們老師總不停地問學生這個物品的單詞是什么?這個詞怎么拼寫?這樣孩子們是非常抵觸的。會使學生們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我們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如可以做一些卡通英語貼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時期,要初步培養學生的自然拼讀能力,可以把音、形、義簡單結合,建立早期閱讀興趣。有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正是情感性學習的關鍵時期。”這階段,兒童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當兒童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時,不僅能產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
3.小學生英語聽力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學好英語,首先要從聽入手,平時可以播放一些學生們喜歡的英文兒歌,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充分感受英語的樂趣,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對聽和讀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
4.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提高自己讀的能力。我們的英語教學處于初級階段,因此老師應該準備一些簡單的閱讀材料,以供學生閱讀和理解。老師還可以做一些隨堂測試,測驗學生閱讀能力,并結合閱讀測試中的問題,做出一些相應的策略。
5.學生可以一起學習,在學習英語時組成英語小組,互相交流學習經驗。老師可以組織閱讀比賽,讓學生組隊朗讀,然后評比出最好的一組,獎勵小花,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也達到了英語教學的目的。
三、如何提高學生寫的能力
1.小學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各種寫作活動的實施得以實現的。在整個小學階段,不同年段的教材雖在主題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內容與知識結構呈螺旋上升;相同年段教材雖然一致,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又存在著天壤之別。基于不同層面的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段的不同、能力的不同豐富寫作訓練的方式,逐步充實寫作內容。
2.抄寫活動多用于寫的訓練起始階段,目的是讓學生在鞏固復習單詞和句子的同時,掌握書寫規范。如大小寫、標點符號、單詞間的空格等。抄寫活動比較枯燥和單調,圖片和故事的使用可以使抄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使學生在機械抄寫的同時要考慮所抄寫內容的意義。如同時提供單詞和圖片,讓學生找出相應的單詞后正確填寫在圖片旁的橫線上。
3.仿寫是教師運用較多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對已學的句子進行仿寫,以訓練學生初步的寫作能力,培養初步的寫作意識。既可以讓學生仿寫對話,也可以讓學生仿寫短文,或讓學生去仿寫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在模仿的同時,學生既掌握了語法結構,又增加了詞匯,為以后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寫作技巧。而且仿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寫作的信心和興趣。
4.感受生活,注意觀察。老師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敏銳的觸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發現美,進而去表現美,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興趣,訓練觀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學會用語言總結自己的觀察、探索的內容。學會在自然界中觀察動物,觀察大自然。如我們老師可以帶學生參加室外活動,在活動中教學生一些動物、植物等大自然中的英語單詞,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對單詞的記憶,從而將這些單詞用于寫作中。
四、如何將讀寫相結合
1.我們要想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就需要多讀、多聽。讀與寫是分不開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承。我們可以注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寫作質量。如我們可以對于一些語法知識,還有重點句型進行教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是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將小數看作是具體的數量,來辨析兩者的關系,還有沒有別的方法?有學生提出:可以將“0.8”看作0.8米,即8分米;“0.6”看作0.6米,即6分米,就能得出“0.8”>“0.6”。非常好,根據在數的后面增加單位,來辨析兩者的大小。還有沒有更新穎的辦法?有學生提出,可以將“0.8”看作分數810,將“0.6”看作分數610,因為810>610,所以“0.8”>“0.6”。將小數轉換為分數的形式來進行對比,也是一種好方法。但如果將“1.6”作為比較的話,又該怎么樣?顯然,問題的拋出,很多學生無法直接回答。對于多數學生,雖然已經了解“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但對于比較的依據卻不清晰。這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更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全面理解“小數”的意義,對于“0.8”與“0.6”所代表的意義,可以通過問題情境來進行啟發,引領學生自主思考。從正方形涂色活動中來表示“0.8”,可以得出8個110即是810,6個110即是610,由此得到810>610。同樣道理,對于“1.6”,需要有16個110,可見,810要小于“1.6”。我們借助于涂色圖形方式,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和探索“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邏輯關系,感受到理性思維的魅力。接著,繼承出示“0.8”、“1.6”與“2.4”,讓學生分析哪個最大、哪個最小。通過運用上述圖形化邏輯思維,很快學生就能夠得出“2.4”最大,“0.8”最小。
四、結語
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從“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中,由簡單的“0.8”與“0.6”,逐漸延伸到“1.6”“2.4”等小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漸進啟發學生認識和理解小數的理性邏輯,增強學生對小數的全面認知。三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于形象化為主導的階段,如果直接闡述理性思維,則難以突破教學難點。因此,我們在課堂設計時,還要結合新知與舊知的關系,盡可能融入可視化、直觀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的本質,來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課堂設計離不開問題的導入,而對于數學問題,教師要把握其內容,突出趣味性與生動性,啟發學生能夠從數學問題中,逐步走進、感受數學。另外,在課堂語言上,教師還要善于貼近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兼顧課堂教學反思,幫助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形象、生動、趣味的言語方式,打開學生的數學視野,強化理性思維素養,呈現數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張海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理性思維[J].廣西教育,2013,(41) :26.
[2]胡紹瓊.論小學數學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J].讀與寫,2018,(04)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