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晶
【摘 要】中職歷史是中職教育體系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歷史學科的教學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一方面,這對推動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另外一方面,這可以讓學生在畢業后有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而且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環境并成為其中一員。就目前整體教學情況來看,中職歷史教學在這方面普遍做的不到位。故此,本文就如何在中職歷史中滲透核心素養展開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職;歷史教學;創新策略
“核心素養”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一直都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了教育工作者目前正致力鉆研的課題之一。中職學校作為一個為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要注重核心素養的滲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只有這樣,學生在走上社會后才能被社會所接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能夠快速走上工作崗位并適應工作環境。本文以中職歷史學科為研究對象,就如何基于核心素養對教學策略進行創新加以論述。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分析
不同的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公布了關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在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分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這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健康生活、學會學習、科學精神、人文底蘊這六大素養。這一理念的提出為基礎教育改革明確了內容和方向。具體表現在歷史這門學科上,其核心素養的構成應當包含以下幾點:①家國情懷。學習歷史是為了讓我們認識歷史,借鑒歷史,認識到中國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應當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人文追求,通過學習歷史對我國曾經走過的歷程以及當前的國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②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史料進行辨析,通過可信史料重現歷史情景。③歷史解釋。通過歷史學習,依據史料對其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提取,同時在看待與理解歷史問題的時候能夠使用歷史思維去辯證。④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讓學生科學看待歷史這門學科。⑤時空觀。與其他學科表現出一定的差別,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時空性,在學生時空觀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通過歷史學習,學生應當學會如何梳理歷史現象、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
二、中職歷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良好心態和性格的養成
目前的中職學生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的學生,而且都是00后,很多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他們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各項品質和人格等都處于被塑造狀態。因為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加上其他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的性格存在散漫、自負、傲慢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將不斷碰壁,遭受更多的挫折。如果歷史教師能夠將核心素養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學習和工作的時候能夠更加堅定、從容,很好地去抵制外界誘惑,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上進心,并且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他們能夠正確地、客觀地、坦然地面對自己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這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加上高校的不斷擴招,中職學生面臨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中職學生知識基礎普遍較弱,加上學歷上也不占優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很難脫穎而出,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面對這種現狀,學生只有在自身素質上不斷下功夫。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讓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這樣,學生走上社會后,在面臨問題時能夠更加理性地去判斷問題和分析問題,從而打破就業窘境,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除此之外,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可以讓學生在正確理解歷史的基礎上形成理性的、客觀的思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優勢,更能讓學生受益一生。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歷史教學創新策略
(一)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
在傳統的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一股腦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歷史教師必須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調整。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方向、有目標地去學習。例如:在講到宋朝歷史的時候,教師對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宋朝當時已經有火器,為什么在與蒙古和遼金騎兵對抗的過程中仍然戰敗?”面對這樣一個有思考性的問題,有的學生回答是官吏腐敗,有的學生回答是因為火器還未形成規模,還有的學生說當時宋朝重文輕武。有些學生根據“杯酒釋兵權”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有些學生根據趙匡胤陳橋兵變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突出,充分展現了自我。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條理會越來越清晰,語言組織能力將越來越強,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越來越深,學習態度也越來越積極。由此可見,這種帶著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創新之舉可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精準的師生互動,對于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創設生動形象的歷史教學情境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知識點如同浩瀚繁星,不僅數量多,而且比較瑣碎。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將歷史人物記混淆,或者將歷史事件記錯了時代。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興趣。為了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幫助學生打牢基礎,同時也為了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歷史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實現抽象知識具象化,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這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火藥發展史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英軍與清朝士兵對抗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當時兩國軍隊實力的懸殊,深刻感受當時中國的羸弱,以及面對野蠻外敵卻沒有還手之力的悲涼。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國家責任感,使學生具有更加濃厚的家國情懷。
(三)基于核心素養引導學生評析歷史事件
在對歷史事件過程進行評價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帶入進去,這就造成了歷史在客觀與主觀上的疏離。為了防止這一問題的出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歷史事件的時候不能過多地融入自身情感,盡量不去影響學生的情感。如果教師一開始就自顧自地對歷史事件進行點評,就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局面,這對學生的判斷和理解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在講解歷史事件的時候,教師應當將歷史事件客觀地呈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時候,教師應盡量讓學生為自己的論點找到依據,比如說辛亥革命的發動有何意義,并舉出相應的依據。這樣有理有據地評析可以增強評析的客觀性,也能讓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于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要給予重視并予以落實的教學任務之一。這不僅可以優化歷史教學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如何在中職歷史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闡述了自己的一些拙見,希望能為廣大中職歷史教師的核心素養教育提供理論參考,共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盛思月,何善亮.論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途徑——基于近年來核心素養主題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參考,2016(02):12-20
[2]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11-115
[3]雷銘,朱立明,武麗莎.融入與充實:從核心素養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研究,2018(02):76-81
[4]趙玉潔,王德民.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高考歷史試題考查成效分析與建議——以2016年高考歷史全國卷第41題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05):14-16
[5]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18(02):44-49
[6]徐繼寬.核心素養時代:敘寫歷史教學目標要堅守常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