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創情境,激活故事背景
1.設計問題懸念,激起思維火花。在故事前,老師設計的問題往往能引導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老師在向學生講述關于一個小男孩和一只小狗的故事前,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Who is he ? Where is the pet shop ? What can he see? What does he want to do? How is the dog? 學生在老師富含懸念的提問帶動下,積極投入到思考問題的浪潮中,思維的火花在燃燒,學生想聽故事的渴望瞬間劇增。
2.劇透相關人物,激發閱讀興趣。故事前,透露一點關于故事相關人物的信息,讓學生更有閱讀激情。本人在展示關于寵物小狗這一故事主人公前,通過讓學生猜謎,引入故事主人翁,接著,為學生展示了很多寵物的圖片,并讓學生猜謎,引入故事中的寵物小狗,學生讀故事的熱情馬上就被調動起來,大大地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3.預測故事情節,引出話題內容。講故事或讀故事前,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想象猜測故事內容、情節,激活預測,開門見山引出話題。教師在講故事故事結尾前,出示一張寵物店的圖片,寵物店里空無一物,教師提出問題“What happened?”,并鼓勵學生猜測和想象故事發生的地方、動物、人物,滲透故事的話題知識。
讀故事前激活信息,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點到即止,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巧用方法,理解故事內容
1.視聽入手,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在故事教學中,直觀形象的圖片、音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幫助學生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師通過視頻、動畫等動態的呈現方式,創設一些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為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當然,老師聲情并貌地講,效果更加好。
2. 問題解疑,推動理解故事情節。閱讀中環節是故事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師往往會通過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因此,有效的提問尤為重要。教師通過提出啟發性、環環相扣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搭建理解故事的“支架”,學生通過閱讀故事,尋找答案,或者學生就故事的情節提出自己猜想性的問題,教師給予提示或點撥,在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中,教師有意識地淡化“支架”,使故事情節清晰呈現,學生一目了然。
3.講演故事,加強內化故事內容。教師在講演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感情豐富、全情投入地為學生再現故事內容,使學生的頭腦不斷展現故事內容,并且用幾個關鍵詞“ who”、“when”、“where”、“ what”來幫助他們梳理故事脈絡。學生在從語言轉換成圖片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和再建構,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故事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內化。
4.自主閱讀,掌握故事閱讀技巧。自主閱讀,是故事閱讀中的一種重要且高層次的閱讀方式,也是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的有效策略。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自主閱讀故事,掌握一些閱讀技巧,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以提高自學能力。
Picture reading、jigsaw reading、閱讀圈等都是值得推崇的閱讀方式。在故事教學中,閱讀是語言輸入(input)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多種閱讀的技巧,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和深度理解故事內容。
5.指導朗讀,強化故事文本輸入。朗讀是小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活動,教師可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可以全文字的朗讀,也可隱蔽部分文字的的朗讀,也可文本與圖片相結合的朗讀,也可以純圖片的無文字看圖朗讀。剛才,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語音、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和指導,特別是給Peter配音部分,指導學生做動作扮演Peter既擔心又傷心地說“What can I do?”等朗讀性的課堂活動,效果不錯。
三、巧導體驗,內化語言知識
1. 增加繪本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復述故事、創編故事結局等互動性的活動,利用圖片和文本建構“支架”,幫助學生深入體驗故事情節,使師生運用繪本中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把故事中的語言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知識,形成自己的語言結構。
2. 組織多樣化小組活動形式。在語言內化的過程中,練習鞏固的形式也要多樣化,以維持學生對持續閱讀的熱情。教師可按臨時搭配、兩人合作、三人小組、四人小組或根據故事人物分組等分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故事、表演故事、續寫故事、討論故事等有意義的活動。
3.巧提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通過問題的提出,以全面展示他們理解文本的深度和廣度,內化語言知識,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習能力。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問與答,學生深度理解了文本內容,把故事中的語言知識內化成個人的語言知識,通過板書的“支架”支撐復述整個故事,輸出語言,提升了語言能力和英語思維。
四、巧設任務,擴大語言輸出
學生理解了故事內容,內化了語言知識,此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設計趣味性高、思維性強,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活動,如朗讀故事內容、角色扮演、概述故事大意、討論故事標題、復述故事、續寫故事,在這些任務的驅動下,盡可能地擴大語言輸出,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結束語
故事教學為小學英語教學開拓了新的思路,教師可根據故事教學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發揮自己創造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巧設教學環節,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有效訓練,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簡介】林結玲,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