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蕓
【摘要】“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合理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重大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初中歷史 體驗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67-02
前言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有效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強調,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且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因此,合理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重大的教學意義。
目前和“體驗式”教學模式相關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實踐研究所占比重相對較小。下面筆者將理論和歷史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開展歷史探究活動,踐行“體驗式”教學模式。
1.創設歷史情境
初中生抽象思維較差,所以在素材選擇時要側重于有聲、有色的視頻、圖片[1]。有效利用文本、圖畫、音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課堂表演,都能創設出好的歷史情境。教師在創設歷史情境時,經常會使用多種手段,而非單一地使用圖片、音樂、表演等,多元因素的融合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前提是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為出發點,不能隨意引用。例如,在講到改革開放對衣、食、住、行、用產生的影響時,可以在每個環節引用不同因素,第一、三環節可以配合改革前后服飾和住房的對比圖片進行講解,第二環節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文本材料進行展示,另外兩個部分則可以播放相關的歷史視頻,或進行角色扮演。
歷史情境不是隨意創設的,需要考慮到生活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既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還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有所收獲。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沒有得到有效體驗,那歷史課上得再熱鬧也是流于形式,沒有達到真正的情境體驗效果。因此,歷史情境必須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在創設歷史情境時通過認真推敲,慎重地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情境,避免出現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現象。另外還要注意創設歷史情境的次數,情境過多反而會使學生感到疲勞,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2.開展歷史探究學習
初中歷史“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突出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深入地走向學生的內心世界,收獲不同的情感體驗。探究性學習作為“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通過創設不同的探究情境和氛圍,深化學生的歷史體驗。譬如在解決“你認為拿破侖是天使還是魔鬼”這個問題時,PPT同步展示拿破侖《民法典》圖片和拿破侖后期進行侵略擴張的文字材料,學生結合材料通過合作探究,會用辯證地方法一分為二地評價拿破侖,而不會純粹地將拿破侖定為天使或魔鬼。還有,在復習科舉制的時候,可以給出不同角度的圖文材料,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更全面的認識。
將探究性學習引入初中歷史課堂,是落實“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意識具有積極意義。要進行有效探究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探究空間,讓學生有自由選擇探究內容、方式的權利,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探究活動能否順利展開,最重要的是問題,學生不僅要學會提問,還要懂得質疑,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好的提高探究能力。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題與問題不宜太難或過于簡單,因此教師在設計主題和問題時必須精心準備,要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努力探究最終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結語
將理論融入具體教學實踐中,實現了歷史教學的多元化。在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歷史文字圖片資料和相關的音像資料清晰地呈現出來。這不僅能夠讓抽象的歷史知識客觀化和形象化,還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組織學生進行歷史人物角色扮演是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表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還可以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新課改和歷史新課程標準都鼓勵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因此開展歷史探究活動是歷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體驗式”教學模式不該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我們應將該模式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改善和豐富理論基礎,在完善的理論基礎上再去實踐,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實現。
參考文獻:
[1]尚昱.如何依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激活歷史課堂[J].課堂內外,2014,第2期,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