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閱讀教學為基準,參考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穿插其它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00-01
1.簡述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接觸閱讀的初期階段,對于其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閱讀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在涵義,才能更加準確的融入個人情感,進而再結合自身的見解進行表達。具體包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方式及作者的生平經歷等方面的了解。
其次,閱讀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當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某個重點段落時,學生可以加深對該段落中生僻詞匯、特殊語法表達方式的認知。
最后,閱讀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律性,在遇到生僻字時可以主動翻閱字典查詢,這對提升學習成績有良好的幫助。
2.激發小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具體路徑
2.1充分發揮文本魅力
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深切感知到文本的獨特魅力。教師需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點內容,挖掘其內在涵義,并在講解過程中,創新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充分感受到閱讀文本的樂趣。另外,教師要對課文內容有深層次的理解,抓住貫穿全文的輻射點,以此為線索,抽絲剝繭般的進行分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決定老虎和狐貍誰走在誰的前面,然后就書中所描述的“東張西望”“搖頭擺尾”等詞語進行表現,通過表演,學生就能對文本的詞匯有了更生動的理解,進而就能更好的了解文本內容,加深對故事的印象。
2.2創設教學情境,吸引注意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引入情境教學,該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后,還需培養其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播放課件,讓學生對荷花生長形態、生長規律等有所了解,并利用荷花的觀賞性吸引學生的注意。由課件呈現荷葉翠綠欲滴、荷花絢麗多姿、湖面波光粼粼的畫面,進而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想象自己就在荷塘邊觀賞荷花,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荷花的形態美。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2.3設置課前問題,誘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學生尚未接觸課文時,學生對于教材中的內容充滿了好奇,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而一個善于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可以依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接受教育。
例如,學生在剛剛接到新的語文課本時,會迫不及待的翻閱,想要了解課文的具體內容。此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先閱讀,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故事人物、情節等。
再如,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留幾個較為淺顯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到文章中去探索和發現。在學習《燕子》一課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燕子的外貌特征是怎么樣的?”“燕子的生活習性如何?”等問題,讓學生自行文章中尋找答案,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對具體回答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評價,如“燕子擁有一身烏黑油亮的羽毛,它的翅膀輕盈有力,不同震動可以翱翔在天空中,它的尾巴像一把剪刀”。除了在課前采用提問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模擬場景將學生引入課文,通過系統的閱讀,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4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憑借其卓越的優勢在教育教學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對邏輯性較強的事物很難理解到位,但是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就成為教育教學人員致力研究的新課題。通過大量的理論探究和實踐積累可知,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出抽象化事物,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小動物過冬》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一些小動物過冬圖片和視頻,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了解其中每一種小動物的過冬習性,之后教師再結合其中的內容向學生提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教學人員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手段,進而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申寶云.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路徑研究[J].中華少年,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