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摘要】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因為學習數學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52-01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僅要把生活引進課堂,還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那么,怎樣才能讓生活實踐和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呢? 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一、捕捉生活現象,導入新知“生活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讓學生從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導人新課教學時,筆者大膽地改造課本例題,創設一些為學生熟知、親近、生動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新知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學“方程”時,為使學生感覺方程就在我們身邊,我用一張被損壞的收款收據引出新知。這是一張購買了鋼筆和墨水后開具的收據,上面標注了鋼筆、墨水的單價和數量以及總金額。可是,鋼筆的單價卻由于損壞已經看不到了。這時候,我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出鋼筆的單價。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情景,迅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學生利用算術方法得出了答案。可當我提示還有更好的方法時,學生們明顯按捺不住了,都展現出了迫切的求知欲望。此時,我引出了“方程”這一新知,整堂課我都圍繞這張損壞的收據進行,學生們興致高昂,課堂教學效果甚佳。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蘊含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在生活中。好的情境設置,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就會自主學習,且學得很投人。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往往感到比較枯燥,且對“閏年、閏月”又感到難于理解,我就根據學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點,抓住教材內容中的特點,導入新課時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是一年過一個生日,可是當李林滿12歲生日的時候,他卻只過了三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對于還沒有掌握“年、月、日”知識的小學生來說,這確是一個誘人的奇怪問題,除了積極思考外,還從心理上產生了希望解這一奇怪現象的愿望,這樣必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所以,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讓整節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合生活情景,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大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
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我出示了這樣的一題:“一個長方體水箱,從里面量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中高為10厘米,如果在長方體的箱中放進一個長和高都為2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體鐵塊,那么水面將上升多少厘米?” 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只想到將20×20作為底面放入水箱中這一種情況,這時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水面上升的高度為:20×20×10÷(40×25)=4(厘米),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即不是將20×20作為底面,而是以20×10作為底面放入水箱中的這一情況,同學們都忽略了。這時,我向學生進行了演示,我將一塊鐵塊按未全部浸沒在水中的情況進行了演示,并啟發學生除了將以20×20作為底面放進水箱中這一種情況,還有沒有其它的情況?學生通過觀察并進行了討論,認識到還要考慮到另一種情況,即以20×10作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結論,如果以20×10作為底面放入水箱中,這時鐵塊沒有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時水面上升的高度應為:40×25×10÷(40×25-20×10)-10=2.5厘米。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領略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來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美,感受數學的趣,領悟數學的理。同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