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薇
【摘要】目的:探究同伴教育法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效果。方法:選取我校17級中職護理學專業學生86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以及參照組,兩組學生均為43名,其中參照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實驗組學生在參照組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同伴教育法。依據兩組學生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學生的教學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學生,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結論:同伴教育法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效果好,值得應用。
【關鍵詞】同伴教育法 基礎護理學 實踐教學 運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34-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17級中職護理專業學生86名,將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實驗組以及參照組,每組學生均為43名,參照組學生中男性學生15名,女性學生28名,參照組學生的年齡在19~22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20.16±1.35)歲。專業成績分數在78~96分之間,平均成績為(86.92±5.33)分。實驗組學生中男性學生14名,女性學生29名,實驗組學生的年齡在20~22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20.32±1.17)歲。專業成績分數在80~95分之間,平均成績為(86.73±5.25)分。對比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可知,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以及專業成績等一般資料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研究方法
參照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組學生采用同伴教育法,兩組學生的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1.2.1參照組:教師進行課堂講解示范,示范結束后組織學生自主練習,并由教師在旁指導,全體學生學習完畢后,隨機抽取1名學生進行臺上演示,并在學生演示過程中由教師指出不足并加以講解,最后進行課堂總結。
1.2.2實驗組:實驗組學生給予同伴教育法,先在實驗組43名學生中抽取9名學生進行單獨指導,被抽取學生專業成績好,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強。教師的主要指導內容包括相關技能操作示范講解以及專業知識講授,在確認選取學生學習無誤后,由其進行同伴教育培訓,主要分為:自我學習、試講以及預授課,學生根據相關書籍以及文獻進行先行學習,在所抽取的9名學生中挑選1名優等生進行示范性教學,并與其他學生進行歸納總結以及討論,將講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教師進行一一指導,并給予總結。
1.3觀察指標
依據兩組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對兩組學生的教學評分情況進行數據對比,教學評分主要包括:技能操作、知識考核、言語表達以及綜合素質。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證明教學效果越好。
1.4統計學意義分析
將兩組學生的教學評分數據進行統計學意義分析,分析軟件采用SPSS19.0,經以T進行檢驗,當P<0.05,統計學存在意義。
2.結果
實驗組學生的教學評分情況明顯好于參照組學生,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對我校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教學以來,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學習氣氛不濃厚、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以往的常規教學方式古板、守舊、不靈活,進而無法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專業素養,也無法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同伴教育法是當前的新型教育方法,其主要方法是將學生群體中擁有相同經歷、相同年齡以及相同學歷的學生結合起來,使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闡述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增加相互間對疑難問題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彼此努力、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興趣,進而有效實現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法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應用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紅梅,胡靜,楊倩.同伴教育法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7(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