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社會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提出對“雙融合”育人模式的思考。在推進“雙融合”育人模式的過程中,輔導員的作用不可取代,需要輔導員的積極配合,從自身的工作著手開始改革創新,配合系部、專業教師、公共基礎課部的工作,促進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 輔導員 “雙融合”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205-01
一、“雙融合”育人模式的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雙融合”育人模式的意義
綜合我校95后學生的特點,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能力差
“快餐文化”的出現,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目標,同時對自己的能力也沒有正確的認識,導致他們學習態度更加不端正,心浮氣躁,急于求成。既靜不下心來學習,也不愿“無償”參加學生活動,出現一些不良之風,有的甚至形成扭曲的價值觀。
2.實踐動手能力差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大部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比較差,存在著較明顯的眼高手低的現象。
3.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差
由于95后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受當今社會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學生的性格過于我行我素、不擅長與人溝通,難于與人和諧相處,在新的環境中需要很長的適應期。部分學生書面和口頭的表達能力都很欠缺,比如學生積極分子做思想匯報時,有的都不能清楚地表述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在公共場合發言更是堪憂。
4.心理素質差
互聯網飛速發展,使得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復雜多樣的社會問題,這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辨識能力差,心理脆弱。表現為容易受挫折,缺之迎難而上的勇氣和信心;同時自尊心很強,矛盾的心理得不到適當的宣泄,長時間就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高校學生抑郁癥的發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
三、如何推進“雙融合”育人模式
“雙融合”育人模式的理念與我校今年提出的“思政課進課堂”,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不謀而合。具體的實施由各系部負責人+專業教師+公共課教師+輔導員,從上到下、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逐步推進和實施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協調發展的“雙融合”育人模式。
“雙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既依賴于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如學生學習過程的課程設計改革;也依賴于素質育化模式的建設和推進。要將素質育化課不斷與專業課、基礎課、實訓課等相融合。努力彌補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所無法養成的素質短板,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四、輔導員工作與“雙融合”育人模式的關系
1.輔導員工作對促進“雙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在大力推進“雙融合”育人模式的過程中,輔導員需要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好的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使學生素質教育達到最優化。
2.輔導員工作在“雙融合”育人模式建設中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雙融合”育人模式的具體實施是由各系部負責人+專業教師+公共課教師+輔導員,所以輔導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要注意加強團隊意識,充分的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分工合作關系。集眾人之力,擁各人所長,以學生思想素質、身體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等素質養成為目標,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在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開拓新思路、新方法。在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專業上的交流,這樣就更容易貼近和了解學生,有利于更好的開展學生工作、推進“雙融合”育人模式。
最后,輔導員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有著豐富知識面的輔導員可以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增強學生對不同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綜合素養。
五、結束語
“雙融合”育人模式建設需要每一位教職工的積極參與,大膽實踐、探索、用心推進,才能實質性的推進高職院校的教育事業,培養出適合于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娜.評析輔導員與學生專業相同的優勢——以環境專業為例[J].新校園,2015.
[2]張紅.“雙模式”融合下的素質育化課程模式構建[J].現代教育,2013.
作者簡介:
向婷(1989-),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碩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