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萍

伴隨著課程改革,“課程資源”成為人們關注的新概念,大家都意識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圖書館、博物館、網絡資源、名勝古跡這些課程資源,但有著千姿百態的自然景物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猶如一座礦藏,為農村孩子開展美術學習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寶藏。作為美術教師應該充分地去挖掘這一寶藏,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生活中可得到的資源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和探索空間。我們根據現有的農村教學環境,進行了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手工制作中創造地利用自然資源中農作物果實作為創作的素材,對正規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續和補充。
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特殊的材料會使學生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學校地處石梁河畔,在農村教學環境下,大自然賜予了我們隨手可得、千姿百態的自然資源,為不易買到美術用品的農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獨特的美術材料,比如黃豆、玉米、花生殼等,簡潔、輕便,易于采集,安全可靠,它們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喚起學生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又便于教師的具體指導。
在上《美麗的項鏈》這一課的時候,課前用了黑豆、玉米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鏈戴進教室,讓學生們猜猜是怎么來的?學生們議論紛紛:“別人送的吧!”“要不是買來的?”……請同學們仔細看看,學生們恍然大悟,笑了,原來是自己做的啊,順便請學生嘗一嘗老師帶來的點心(花生等),然后再請同學們摸一摸,看一看,從形狀、色彩、光澤、質感、紋理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從而發現普通的農作物也可以變得這么美啊!
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能發現各種自然材料的各具特色的美,然后通過藝術處理和加工,組合成具有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藝術作品。
“教師示范、學生跟做”已是傳統手工制作課的一般模式了,教師常常扶著學生向前走,教給學生走好每一步,這種方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研究,重視在手工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這一方面可以使教學的過程變得生動、鮮活,學生能真正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設計學習中,提高學習實效,使之真正成為有意義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手工制作這一載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勇于探索藝術的習慣和信心,這將對學生的一生發展有益。
如在運用《有趣的果實》進行制作時,(1)讓學生充分利用農作物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質的特點,由花生殼展開想象:使你想到了什么?為什么?再如玉米呢?這些農作物可以把它做成什么呢?讓他們討論、探究,于是學生們互相討論。利用材料的特性,并結合學過的構成知識,進行巧妙的組合。有的用玉米棒組成了“地鐵一號線”,有的用黃豆合作連成了一條金燦燦的“中國龍”,也有一些愛美的女孩們用各色果實做出了漂亮的裝飾品……(2)欣賞作品《少女》粘貼畫,啟發學生從作品的配色、排列上找出美感。立體作品讓學生想不到這些圓溜溜的果實居然也能站起來了;用毛線與果實制作的項鏈有疏有密,具有濃濃的中國味道。這一次讓學生探究作品突破了本課的難點,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也培養了學生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的美的意識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創造和超越是美術的靈魂,可以說“沒有創造,就沒有美術”。孩子天生就有創造的潛能,而引導孩子發揮創造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為他們提供多種的工具、材料及不同的創造形式。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利用自然資源進行手工制作,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例如在設計《有趣的農作物果實》這一課時,我就充分倡導個性化,讓他們在工具材料、技巧、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學生通自己的共同努力,多姿多彩的創意作品悄然誕生。
在進行小組制作時,想做的東西很多,有立體的、平面的,有人物的、有動物的,這個想的過程也就是創造的過程。如何把自己的設想變成現實呢?我提出了“擺材料——聯想——組合”三個方面,先讓他們動手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擺一擺,想到了什么?你們想怎樣組合?其中一組同學發言:我組邊擺邊聯想,最后組合成了一只鵝,一開始受花生殼的啟示,因為他的紋理使我們想到鵝頭。在組合時,充分運用了點、線、面、體的設計元素。這樣一來,學生的作品形象簡樸粗粗獷,色彩生動自然,那種農村山鄉的濃濃鄉情和民間美術樸實大方的美感撲面而來,弘揚了鄉土間的特色文化。
經過實踐證明:從農村鄉土文化的視角開發出有趣的農作物果實教學內容,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動性,滿足了學生的要求,弘揚了鄉土間的特色文化,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更為學生們開辟了另一片天空,讓他們在農村土地上,隨處找到學習的資源,豐富和美化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