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蕓
基于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領域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這一模式是通過改革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結構,創建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單元整合”是指語文課堂教學中基于同一個主題的單元,從宏觀上整體編排學生開展聽、說、讀、寫等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在這一前提下,組織群文閱讀,圍繞同一個主題閱讀多篇相關文章,實行單篇精讀、多元拓展,構建立體化的閱讀模式,深化單元主旨,進一步拓展和提升單元課文的空間,轉變小學語文教學“課文平行、知識無序”的格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品質。
在此,筆者擬從教育實際出發,探索小學語文“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在構建課內外融合共生的閱讀教學模式方面作出研究。如果把單元整合基礎上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比作一株植物,那么選取的閱讀內容就是根,學生的主體閱讀感受就是莖,在多篇閱讀材料之間進行對比則是縱橫交錯的枝葉,而穿插其間的語用訓練就是枝頭上競相開放的花朵了。
基于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授課內容是根據單元的系統性選擇的。在篩選上課素材時,首先要明確該單元設定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對擬選文章進行分析,選取與主題相關的幾篇文章作為授課內容。在統一的單元主題下安排關聯性強的文章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單元主題及精讀課文內蘊,提高閱讀效率,拓展閱讀積累,豐富的閱讀資源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國的世界遺產”這一主題,可在學習了《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三篇課文后,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一系列記敘我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的文章,如:《碧水丹山話武夷》《泰山斬云劍》《廬山落霞》《黃山記》《仰望布達拉》等。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把握文中作者游覽順序、歸納介紹特點、小結寫作手法、體會作者情感。由于中國的世界遺產許多學生不一定都去過或者體驗不深,因此通過群文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尤為重要,同時也讓學生在接觸各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景觀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對傳統文化及自然風光的熱愛,進而產生新的見解或者在環境和遺產保護觀念方面實現創新。
關聯整合授課內容必須根植在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采用群文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群組文章閱讀課旨在讓學生積累大量的閱讀材料,促使他們在讀中篩選、理解、對比、質疑和發現,鍛煉并提升獲取信息的能力,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探究寫作方法的妙處,潛移默化地提升綜合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除了講授教材單元所列課文外,還可以利用拓展群文閱讀,補充學習資源,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擁有更多表達感受及與同學探討讀后感受的機會,逐步學會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形成通順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或形成書面文字,同時也為下一學習階段讀后感的寫作奠定基礎,綜合提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及思維能力。
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處處有真情”這一單元,可拓展閱讀《千紙鶴》《艾米的圣誕愿望》《嚼一片蘋果皮》《樓下的椅子》等文章,例如教師講授到《搭石》一課時,在學生體會到鄉親們無私奉獻、為人著想的人性美之后,組織學生補充閱讀幾篇關于身邊的美好的文章,讀到其中一篇《樓下的椅子》,可在學習單上設置一些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運用類似的方法體會文中的“美”,如“樓下的椅子是從哪里來的?”“人們坐在椅子上會做些什么事?”“從這篇文章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夠有效實現情感遷移,同時也會不斷加深對單元主旨的領悟。
做好閱讀感受的記錄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自身閱讀能量的重要過程。在感受中記錄、在記錄中積淀,是一個很好地鍛煉閱讀能力、綜合提升語文素養和學習品質的契機。
每一篇優秀文章都擁有其獨特的魅力。基于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相較于以往的傳統閱讀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突破單篇課文閱讀的局限,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學習掌握舉一反三的閱讀技能,從而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內涵和特色。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在同一時間內讓學生閱讀到更多同類文章,并且對這些文章進行“求同存異”的品讀和賞析。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作家筆下的動物”這一單元,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白鵝》《白公鵝》《貓》《母雞》這四篇課文,再用簡練的語言說出動物的特點,通過賞析課文精彩語段,讓學生感悟出作者所使用的表達方法。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同步閱讀《柱子上的母雞》《青鳥情》《北極母熊》這三個選讀篇目,使用學習教材課文時所習得的經驗和方法自主學習歸納出動物特點、表達情感、寫作方法及精彩語段等。教師可通過設計閱讀卡的方式,把三個選讀篇目羅列出來,按照動物特點、寫作手法、表達的情感、作者的情感這幾個方面讓學生在閱讀后完成相關內容的填寫。接著再對這些文章進行“求同存異”的品讀和賞析:《柱子上的母雞》中母雞的任勞任怨體現了偉大的母愛;《青鳥情》則傳遞了一種勇敢和堅強的夫妻恩愛之情;《北極母熊》將慈愛、盡職的母親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盡管文章內容的各不相同,但它們所傳遞出來的作者對動物的喜愛和贊美卻是一致的。
引導學生對主題相似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意義深遠。學生在對比這些主題相同又表達各異的文章過程中,就會發現不同文章中的文學獨創性,對于他們的聚合思維以及發散思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學生進入中高年段開始,單元教學逐步重視語用訓練的綜合設置。尤其是在讀寫方法的指導方面,基于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將同一單元中的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既體現了教材根據兒童心理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意圖,又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收錄了四篇科學說明文,《鯨》和《松鼠》介紹了有關動物生活習性的一些知識,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新型玻璃》介紹了幾類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使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神奇威力;《假如沒有灰塵》則闡釋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系。這組課文,不僅在單元導語中提到讀寫重點,而且在“口語交際”“習作”和“交流平臺”中都具體提示了讀寫要求。像這樣的單元,適合綜合設置讀寫結合語用訓練:推薦閱讀優秀科普著作,鼓勵學生利用多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認真做好筆記,提取文中關鍵信息,積累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和例子。可拓展群文閱讀《水葫蘆喊冤》《使人傷腦筋的鴨嘴獸》《海光》《灰塵的旅行》《臥看牽牛織女星》等,布置一些隨文練筆的作業,如解說詞、以主角的口吻做自我介紹、仿照課文表達方法改寫、運用掌握的說明方法分析某種事物的兩面性等。這樣一來,既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和科學奧秘的興趣,又讓學生逐漸掌握并靈活運用說明方法。
綜合設置語用訓練是在單元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遷移閱讀習得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同步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合理科學地整合教學要點,可以讓學生通過語用訓練形成思辨能力并提升文學素養,建立閱讀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感受到閱讀對生命體驗的影響以及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綜上所述,基于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旨在優化課堂結構的新型教學策略,能夠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固有的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組織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時也必須注意結合一定的方法,科學利用關聯整合授課內容、做好閱讀感受記錄、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綜合設置語用訓練,確保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優勢最大化,讓群文閱讀課堂教學這株植物花開不敗、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