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燕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發揮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啟發自我,完成教學三維目標,構建高效課堂。歷史開放性作業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之一,可采用的作業形式很多,主要有歷史漫畫、歷史手抄報、歷史小制作、歷史短劇的編寫和表演、歷史調查報告、歷史人物故事介紹等等。如何運用歷史開放性作業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揮他們的主導地位,現以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為例。
一節優質高效的課從備課開始。備教材時,需認真研讀教材、教學用書等相關資料。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里提到本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為“能說出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的主要表現,知道宋朝就有了春節等傳統節日,能說出宋詞、元曲的主要特點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學家司馬光和史學名著《資治通鑒》。”在教學過程中用什么教學方式讓學生感悟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的繁華,用什么教學方式讓學生體現宋朝的春節等傳統節日,用什么教學方式讓學生記住宋詞元曲的特點及代表作家,是創設教學情景需要思考的重點。備學生時,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性格特點,了解到七年級學生好奇心重、表現欲強等心理特點,設計出四組歷史開放性作業:第一小組臨摹一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小組制作宋元雜劇陶俑;第三小組制作鞭炮掛飾;第四小組介紹宋詞元曲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分組原則是根據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意愿來分的。這樣分組既發揮了他們的特長又體現了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師教學用書》中提到“繁華的都市生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主要從宋元時期的大都市、市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傳統節目與習俗三個方面介紹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華。宋元時期由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發生了巨變,出現了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元朝時的大都等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以前“坊”“市”格局被打破,“坊”“市 ”互通,使城市商業活動空前活躍,這是都市生活繁榮的基礎。
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工如下:
第一小組同學展示他們小組合作的成果——臨摹的《清明上河圖》。他們之前收集了相關史料,對史料進行了分析、篩選、整理和融合,由一名同學代表小組介紹他們的作業。在該名同學的介紹中,通過賞析他們小組共同完成的臨摹《清明上河圖》,反映出北宋東京汴河沿岸風光和繁華景象,讓全班同學了解到宋朝大都市的繁華和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該組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宋元大都市繁華的史實,他們通過自己親手制作的作業作品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又體現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小組展示的作品是宋元雜劇陶俑。同學們制作的宋元雜劇陶俑有吹口哨陶俑、吹笛陶俑、擊節板陶俑、舞蹈陶俑。陶俑由小組八位同學共同制作完成,充分體現了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該小組的一位同學對陶俑進行了簡單介紹。他基本上能講述宋元雜劇陶俑反映出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雜劇包含了說唱、雜劇、歌舞、傀儡等技藝在內,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進行演出,為廣大民眾所喜愛。這也是宋元市民物質和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典型表現。宋元雜劇陶俑從側面印證了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的繁榮。同學們通過對作業作品的制作和介紹,既提升了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宋元都市文化生活這段歷史的理解,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第三小組展示的作品是鞭炮掛飾。作業作品的制作材料非常簡單但很考心思。主要材料是過年時用過的利是封、紅繩子、膠水、訂書機、吊穗、膠帶。這組的同學心靈手巧,他們用顏色相近,尺寸大小一樣的8張利是封對折、壓中線、折疊、裝訂等辦法完成了鞭炮掛飾的頂部。掛飾部分,同學們把利是封剪成適當大小,從利是封的一側卷成圓筒,把圓筒用膠水、膠帶粘貼好。根據鞭爆大小大概做了20-30個鞭炮圓筒。用紅繩串上第一個圓筒打上結,如此反復的把圓筒全部串上,最后把爆竹的頂部也串上,拉緊打結后在頂部加上吊線,在底下加上吊穗,一串充滿濃濃過年氣味的新年鞭炮便完成了。第三小組的同學介紹到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特別是春節期間。燃放爆竹、敲響鐘聲、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穿新衣、往來拜年等傳統習俗是宋代春節的習俗。通過對史料的整理,第三小組同學發現宋朝時除了春節,還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的傳統習俗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其實差不多。通過一個小小的鞭炮掛飾制作,第三小組的同學讓大家既認識到宋元時期的都市文化生活,又領悟到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的的魅力,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第四小組帶來的作品是宋詞元曲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展示。第四小組同學通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重點介紹了宋詞代表人物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和元曲代表人物關漢卿的詞曲風格及代表作品。最后由一名同學代表該小組表演詞配樂朗誦蘇東坡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古琴曲《漁樵問答》背景音樂氣氛烘托下,該同學把詞的豪放風格表達得淋漓盡致。表演把課堂氣氛推向頂峰,他也收獲了同學們如雷鳴般的掌聲。通過這組作業作品的展示,同學們大致掌握了宋詞元曲的基本特點和風格,它是宋元時期文學藝術的主流,也是當時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對追求娛樂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欣賞宋詞元曲當中,同學們領悟到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之魅力。
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作業作品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興趣和參與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會對史料的搜集、篩選和整理,提高了自身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閱讀教材、查找史料、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共同討論、展示自我,除了學會與人合作的藝術外,也提升了自我價值,增強了自信心。巧用歷史開放性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率,優化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