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香
2018年初,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fā)布會稱: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古詩文學習將內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讓我們站在了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新起點上,那我們初中語文教育者應當如何讓孩子們喜歡古詩文,樂學古詩文,主動學習古詩文呢?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燦若群星,而古詩文則是文化花園里最艷麗的一朵奇葩。古詩文中包含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之美、豐富動人的情感之美、深邃透徹的境界之美、獨特雋永的形式之美,都是其它文學形式無法比擬的。想要學生喜歡、樂學古詩文,首先應當讓學生們感受到古詩文之美,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美慢慢滲入孩子們的心靈。
1.讓繪畫審美滲透古詩文學習
古詩文語言簡潔典雅,但常讓人深感“言有盡而意無窮”,引導學生用繪畫的手段描繪詩文中的畫面,對于學生主動探究文意,感悟詩境和感受詩情畫意有絕大的妙處。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我邀請學生們圍繞“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來簡筆勾勒畫面,學生大多筆畫稚嫩生硬,但初春里鶯歌燕舞、春意盎然的美好聯(lián)想讓學生們的畫生機動人,讓人觀之心悅,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教學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時,學生初讀文章甚覺無味,他們體會不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句子中白描手法的妙處和情感內涵。我又請學生們拿出白紙,畫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在點與面的對比撞擊下,在亭、舟的渺小線條里,在人的渺茫無力感中,學生們深刻體會了作者對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不隨流俗、遺世獨立的閑情雅志,驚艷地遇見了一場行云流水般獨特的美。
2.探尋古詩文之美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古詩文語言凝練優(yōu)美,想要探尋古詩文之美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力。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曾說:“要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不要把課文分析搞得那么瑣碎、程式化。”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先讓學生體會詞人望月懷人的情感,借用極具浪漫色彩的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表達自己對人世境遇的哲思,再啟發(fā)學生進行美的藝術聯(lián)想,請他們自選意象加以想象。學生們吱吱喳喳,暢談所想,有人說“一鉤新月可以聯(lián)想到新生萌芽的花朵,一輪圓月可聯(lián)想到滿意的考試結果”;有人說“一座高山可以聯(lián)想到魁梧的父親,一條清流可以聯(lián)想到母親默默流淌的關愛”;還有人說“一點燭光讓他聯(lián)想到趙師秀寫的《約客》中‘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作者望著時明時暗的燭光,心里該想象了有約卻不至的客人所遇到的多少種情況啊”……通過釋放想象力,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還插上了“翅膀”在廣闊自由的想象空間里快樂地翱翔。
古詩文的美無處不在:用典意涵豐富之美、對仗精確之美、駢文體的工整之美、長賦的文辭之美,境界開闊深邃之美……當古詩文之美慢慢滲入學生的心靈,學生們就會愛上古詩文,進而樂于學習古詩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教學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也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但如今有些古詩文課堂依然是老師滔滔不絕,學生悶頭悶腦,只會默讀詩文、死記硬背。這種課堂讓古詩文特有的音韻節(jié)奏之美蕩然無存,加大了學生理解古詩文精神內涵的難度,更讓古詩文學習成為“沉悶無趣”的代名詞。曾國藩說過:“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可見,古人讀詩文是以“讀出聲”為快樂和享受的。所以,誦讀之聲在古詩文課堂里朗朗飄起之時,古詩文學習必能成為一種快樂。
1.以多元的誦讀表現(xiàn)形式吸引學生
古詩文課堂采用歌唱、朗讀、吟誦的誦讀方式都是可行的。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用歌唱的形式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并牢牢記住。教學北朝民歌《木蘭詩》時,因其詞句對偶工整,又兼用復沓、排比、重疊等形式,故直接用大聲朗讀的誦讀形式就十分暢快。朗讀模式可以是老師帶學生讀、學生個人讀、多人讀、男女生對讀、集體回環(huán)復沓讀、自己重復讀,多元化的誦讀形式能極大激發(fā)學生開口讀的興趣,讓他們樹立信心,破除“閉口悶頭讀”的壞習慣。而這種眼到、口到、心到的多感官共同協(xié)調合作的學習方式必然會帶來學習效果的提升,進而又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古詩文的熱情。而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我選用了陳琴老師研發(fā)的“經(jīng)典素讀法”,用“講-讀-吟-背”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講”是選取學生需要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意,但不做零碎細致的講解,著重讓學生明白作者雖身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他正氣凜然、鏗鏘有力地向志同道合的好友發(fā)出振聾發(fā)聵之言;“讀”是大聲誦讀詩文,讀準字音,并掃清如“謫”“屬”“汀”等讀音障礙;“吟”是在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用“歌訣體樂讀法”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節(jié)奏感強,配上相同節(jié)奏的快板或擊桌鳴聲則氣勢更足,學生狀態(tài)更投入,效果更佳!
2.吟誦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享受
傳統(tǒng)的吟誦是一種個人特性很強的形式,它容許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表現(xiàn)在吟誦過程的字里行間,學生不容易學會。為了鼓勵學生嘗試吟誦,我降低吟誦的要求,主要指導學生掌握“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基礎知識,然后大膽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我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支持他們用各自方言吟誦詩文。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我用粵語示范吟誦,一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這比用普通話吟誦更顯韻味悠長,引人神思。學生們興奮不已,分別用風格迥異的客家話、閩南話等來吟誦,學生們的吟誦雖然技巧稚嫩,但都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因而得到了滿堂喝彩!著名詩人余光中生前說過:“中文是美麗的、了不起的文字,語感的培養(yǎng)注重吟誦,應該通過吟誦去體會其中的氣勢節(jié)奏韻味。”吟誦,讓平仄相間、長短高低、輕重緩急的形式之美從文字里復活了起來;吟誦,讓學生們愛上古詩文,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加強學習古詩文,不僅是部編版新教材的明確指向,更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心靈、塑造高尚情操的需要;也是我們增強民族自信心,積蓄前進力量的需要。我們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采用靈活豐富的形式,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古詩文,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結出豐碩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