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環
【知識點】
資源跨區調配原因:
(一) 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勻,存在著資源富集區和貧乏區。
(二) 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三) 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不匹配。
讓學生讀材料一,完成以下內容:
(一) 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地圖上,用鉛筆劃出5條線,并用圓圈標出最少5個發達國家。
(二) 讀《世界煤炭、石油、鐵礦主要分布地區》圖,說出“一帶一路”上述3種資源豐富的國家,理解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勻,存在著資源富集區和貧乏區。
(三) 讀《世界煤炭、石油、鐵礦輸出路線》圖,說出我國進口什么自然資源?用對比法分析一下輸出自然資源國家及進口自然資源國家的意義。
材料一: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
【知識點】
影響產業轉移因素:
(一) 勞動力: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二) 內部交易成本:發達國家(社會消費水平很高,內部交易成本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減少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產業轉移)。
(三) 市場:國內市場趨于飽和,不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開辟國際市場;為了避開多種限制直接到市場廣闊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市場不斷變化,產業轉移方向隨之變化。
(四)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及其他因素:如環境污染;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等。
細讀影響產業轉移因素,在材料二中劃出與影響產業轉移因素相關的的句子(最少要有4句),從地理這一學科的角度理解我國為什么提出“一帶一路”這一戰略的依據。
材料二:
“一帶一路”政策產生的時代原因
(一) 國內戰略背景
……在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增速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的情況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尤為重要。然而,中國原有的“以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金融危機時期的四萬億刺激措施更是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特別表現在鋼鐵行業。因此,擴大需求成為消化過剩產能的最優途徑,而這就意味著需要拓寬現有的市場空間。“一帶一路”戰略即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向西開拓國際市場,以期消化國內過剩的工業產能。
(二) 國際戰略背景
……近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不僅可以為海外投資提供可觀的先期資本,而且也可以通過企業“走出去”在全球優化資源、技術的配置,實現自身的保值增值。“一帶一路”戰略的最終實施將完成中國利用外匯儲備對外投資,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而提升自身話語權的戰略目標。
(三) 國內改革步入深水區,對外開放面臨經濟結構調整轉向,經濟發展處于“三期疊加”的新階段。
(四) 世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區域內的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
【知識點】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二)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三) 改變區域地理環境。
(四) 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學生在看視頻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我國與德國合作汽車的工業,與越南合作的服裝制造業進行比較。
學生通過比較,掌握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地區:一般從經濟較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部門:一般是先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然后,再向外轉出知識密集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