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棠
在小學學習階段,作業是幫助學生們鞏固數學課堂所學知識的最佳辦法。新課程下的數學作業與原來數學作業的設計有所不同。所以,當老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要以新課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改變來靈活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中作業設計的原則,并根據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及解決方式,希望能夠促進學生們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們的數學能力。
第一,作業的設計只注重對于知識點的考察,缺乏趣味。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和做法都會比較幼稚,非常感性化。如果作業中只注重對于知識點的考察而缺乏趣味,學生們有可能會產生厭煩的情緒。第二,作業設計的單一、枯燥。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都限定于書面作業,這種模式雖然利于老師的批改,卻容易使學生們的思維變得僵硬,不能夠靈活思考、解決問題,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們的綜合數學素養。第三,作業設計缺乏與生活的聯系。知識源于實踐,小學數學作業也不例外,應該延伸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將數學作業設計與生活聯系到一起,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們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第四,作業設計沒有注重學生們的個體差異。現在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千篇一律,都缺乏層次感。過于統一化的作業無法讓學生們自主選擇并完成,這樣盡管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完成作業,但是對樹立學生們對學好數學的信心并沒有幫助。
(一)從趣味化入手,展開作業設計
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其他作業設計有所不同,老師們在設計作業之前需要將學生們的客觀特性加入考慮范圍之內,了解、掌握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心理動態,根據他們的變化隨時調整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學人員應該從這點出發,用學生們的心理動態以及思維模式入手,讓枯燥單一的數學作業變得生動起來,增添作業的趣味性,從而改變學生們對數學作業的看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二)從生活化入手,開展作業設計
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讓學生們能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作業,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知識,從而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時,老師們可以要求學生們獨立完成一次購物找零的行為,這種特殊作業的設計可以在培養學生們獨立行動能力的同時,體驗到學習加減法的樂趣,進而鞏固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當學生們認識到數學和自己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時,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作業設計也可以切實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三)從層次化入手,開展作業設計
老師們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不可以將作業設計的太難,也不可以將作業設計的太簡單,而是應當從學生們整體的情況出發,將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都考慮進去,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出具有層次的作業,這樣可以讓全班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
(四)從多樣化入手,開展作業設計
小學數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因為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加廣泛。老師們應該盡最大努力把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更加趣味化、多樣化。比如:將書本或者練習冊上的題目與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聯系起來,或者將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融合到一起等等,這樣學生們在做作業的時候不會只感受到學習的枯燥,還會有獲得知識時的喜悅。
(五)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創新者
開放性作業,內容形式新穎,問題解決具有發散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在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同時,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大眾數學的思想。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科學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策略與方法,在結合小學生個體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小學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與多樣性,讓小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進一步發現和體會到數學作業中的樂趣,從而實現數學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