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鵬
“敘事療法”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現代心理治療技術,關乎心靈的自我援助,具有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的特點。而實施這種方法,關鍵是要讓學生自然流露心聲,讓他們在完整的敘事過程中自我成長。如果我們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此種方法,那么學生將會獲益匪淺。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扉,用心的聆聽、欣賞的眼光和激勵的語言是我們所推崇的。
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扉,我們要用心聆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故事,只需要被聆聽、被懂,就夠了。它不需要被評價、被論斷。讓學生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中,把自己“讀進去”,讀懂、讀通,扎扎實實、不回避、不否認,才能聽清學生心里的呼聲。如果不能與危機當事人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關系,則干預及有關處理的策略較難執行,從而就不會起到干預的最佳效果。
上學期,我班的黃同學,經常趁我轉身時說話,屢教不改。后來有一次,正當他跟同桌聊得起勁時,我一把逮住了他,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他。當天他似乎“安靜”了,可過了幾天又“做回自己”。如此反反復復,幾乎將我的耐心消耗殆盡。后來我靜下心來反思:是否自己對學生過于簡單粗暴,是否自己在無意中傷害到了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采取了另一種方式,跟學生道歉,重新引導教育學生。課間的辦公室,不經意間成了我跟他聊天的“秘密”場所。在這里,我們像朋友一樣交換自己的故事。我既沒有輕易打斷他的講述(為什么上課講話),也沒有對他所說的故事加以評價,然而就是在這樣聊天的過程中,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呵護,孩子的內心訴求被重視,孩子抗拒的狀態慢慢瓦解,繼而能開始自我反省,在敘事的過程中慢慢“糾正”自己的行為。
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扉,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行為。我們要把眼光放在學生“有”什么,不是去看他“沒有”什么;應該去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沒做”什么。我們要善于進行心理移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經常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體驗。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接納、找到學生行為故事的閃光點。
我班有一位劉同學,表現極為“突出”,經常跟同學打架,甚至在老師的課堂上也“大鬧天宮”。在他身上,完全沒有一位優生該有的樣子;很多老師要求做好的,他也是得過且過。后來我嘗試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試著發現他身上的優點。而實際上,他雖然貪玩,但回答問題踴躍;雖然他經常打架,但事后也能主動認錯,雖然他很淘氣,但有時也幫老師擦黑板。我開始看他“有”了什么,也看見他“做”了什么,也因此有了機會“看穿”學生敘說故事時,內心的真實想法。
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扉,我們要善于在他敘事的過程中,用欣賞的眼光找到他好的行為,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引導學生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去找到更好的自己。了解學生并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我們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掘一個更精彩的自我。
用“敘事療法”打開學生心扉,我們要明白語言是有力量的,好的語言對學生有激勵作用。聽或說故事的觀點也許會讓人覺得毫無價值,但是對話可以塑造新的現實。語言可以將各種事件塑造為充滿希望的敘述故事。我們也要經常反思:在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故事時,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在限制、貶抑學生的
生命,還是在“開啟、豐富”學生的生命?
記得班上的王同學,她不愿講話,上學和放學總是孤零零一個人。成績好的女生不愿跟她一起玩,時間一長,她產生了厭學情緒,對自己也失了信心。一個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壓抑進了潛意識,因此她會變得自卑、沉默寡言。為了找回她的自信,課余時間我經常找她聊天、談心。課堂上叫她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即便她回答不出,我也為她有勇氣站起來而喝彩。每天的課間操,為她的動作點贊,給她豎一個大拇指;每天的午休,我會趁她睡覺時,悄悄在她桌面放一個小紙條,寫著“你睡覺的樣子真可愛”。正是這些“語言”,重新給了她自信,給了她開口敘說自己故事的勇氣。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細心觀察他們,尋找合適的語言打開他們的心扉。因為語言不光是語言,它不只是一個表達、溝通的工具,語言的背后,更是一種價值、一種文化。恰當的語言能更好地穿透學生的內心,與學生產生共情,學生才會真正敞開心扉,與我們分享生命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