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儀
我們可以用“成人”與“成器”這兩個方面來概述教育的作用。“成人”,即讓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端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益于社會的發展;“成器”,即讓學生通過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并通過自己的再創造,獲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立足并服務于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這兩個方面是評價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學校應該同時注重文化知識教育和道德水平教育,讓教學和德育相互融合,和諧共存,讓孩子在一個文化氛圍濃厚、人文環境和諧的氛圍中成長,才能達到育人的目標。
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和深刻性不容忽視,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對學生實施的教育。但是提起德育教學,人們就容易想到這應該是政教處、班主任的責任,而文化教育則是每個科目教師的責任。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使得德育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不緊密,存在脫節的現象。為讓德育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融合、滲透,應當讓每個教師意識到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也是自己的責任,從而將德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教師的職責不僅有“教書”,還有“育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同時履行這兩個職責,將知識教學和品德教學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使這兩者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技能,還能得到人格品行上的教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高效且使課堂趣味橫生的教學方法,使德育和教學雙豐收。
以筆者的觀察和總結來看,通常那些使學生印象深刻、達到較好的接收效果的課堂往往采用了優秀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他們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設計真正適合學生、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自主性的課堂教學方法。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愿意學、愿意聽、愿意記,還能使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讓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學習。
教師的品格、行為能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一位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教師能自然地對學生品德教學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被教師所感染,立志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關愛學生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教師應該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并盡力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集體中與學生一起經歷快樂與困難,讓學生對集體充滿熱愛和歸屬感,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有更加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家長是學生人生的第一任,也是永久的老師。學生與家庭成員的接觸最久,因此家庭成員對學生性格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個關愛學生的教師,應當及時引導家長重視并積極參與學生的德育教學,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商議針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并及時互相反饋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表現。這樣,使學校與家庭兩位一體相互結合,共同促進德育教學,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結合,讓德育教學更加科學、有效。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應當虛心交流,尊重家長的意見與建議,這不僅能促進學校的德育工作,還是教師個人素質、人格魅力的體現。
愛國精神作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社會前進與促進國家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個國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應該對學生傳授愛國思想,讓學生形成國家的概念并培養其對國家的深厚情感,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干,為國家服務,報效社會。
紀錄片與電影的教育手段比起教師枯燥的說教,更能被學生接受,提高學生的興趣,并且高質量的影片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愛國紀錄片與電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脫離生活的德育教學會產生以下問題。首先,單一的道德說教忽略了具體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其次,教師如果只重視德育理論知識的講述并讓學生學習著名人物的事跡而忽視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將會使德育脫離實際;最后,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太過主觀,將自身的觀念強加到學生身上。德育教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接軌,將會使學生的德育觀念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不知道如何將德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也使德育教學失去了作用。
首先,為讓德育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接軌,學校可以從加強校內文化建設入手,營造一個富有德育氛圍的環境。其次,教師應注重學生生活習慣的培養。在學校尊重教師、樂于助人,在家里尊重并關心長輩。學習認真并按時完成作業,堅決抵制抄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