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中有非常多的概念內容要求學生掌握。概念是基礎,也是提高的原動力,因此學生只有把概念掌握靈活了,在應用的時候才能觸類旁通,才能在各種變換多樣的題型之中,以不變應萬變,從多個角度靈活地審視題目,并且把概念應用進去。
關鍵詞:高中化學;概念教學;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73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基本的概念會用非常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來。這些概念內容既包括定義,也包括一些原理和反應的規律等等。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經過精心推敲,因此,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概念當中的每一個字詞理解清楚,透徹而靈活的掌握概念的內容。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講清概念。所以,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筆者結合經驗,專門圍繞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教學如何開展的問題,分享自己的幾點經驗。
一、引導學生對于概念生成的過程進行歸納總結
關于概念的教學,很多時候教師會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概念的內容,然而這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印象不夠深刻,所以,最好是讓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引導,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去抽象出來概念的內容,再讓學生用精練的語言進行概括。教師要讓學生參與概念推導的整個全程,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通過對具體實例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學生比較容易概括出各實例的共同特點,即為“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輕松地歸納出“分散系”的概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聯系運用了已有“溶液”的概念,加深了對舊知識的理解,又能通過比較分析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分散系”與“溶液”“濁液”等概念之間的關系。再如,在教學離子反應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介紹電解質的概念之后,讓學生自行分析幾組反應的變化過程:鹽酸和NaOH溶液、CuSO4溶液和NaOH溶液、BaCl2溶液的反應中離子的變化情況。通過書寫和歸納,學生會發現這些電解質溶液之間的反應實質是它們所電離出的離子之間在發生反應。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出“離子反應”的概念描述。在后面的學習中,“氧化還原反應”“取代反應”“消去反應”等概念都可以運用此方法來進行教學。
二、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句進行解讀
學生時常對概念理解不夠深刻,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抓住概念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在教學“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教師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所以,只有對這些重點的概念詞句進行分析,學生才能從更高的角度去理解概念本身,尤其在以后運用概念進行題目的分析和解答的時候。這樣的分析過程更是必不可少,也正是因為教師能夠重視學生對于概念本質的理解,所以才能讓學生在熟練地應用概念時做到得心應手。
三、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學習概念
有效的概念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本身,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所以,在生活的實際案例中進行概念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教學的基本目標。例如,在教學“氧化還原反應”時,我從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與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的問題入手:你在買肉時,會根據肉的色澤來判斷肉的新鮮程度嗎?應該怎么判斷?由于人在屠宰豬牛時,放血不完全而殘存血紅素,血紅素中鐵以二價離子形式存在,因此肉新鮮的時候呈現鮮紅色,隨著肉的陳放,二價鐵離子逐漸被空氣氧化為三價鐵離子,使肉呈現暗紅色,所以我們在外出買肉時,一定要買鮮紅的肉。由此生活實例入手,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好多的現象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之后引出“正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主題,氧化還原反應是中學化學學習的重要理論基礎,貫穿于整個化學學習中,不僅是學習的重點,更是高考的熱點。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本質、特征、規律、類型、表示、應用都將是初學氧化還原反應者不可忽視的知識。
四、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學習化學概念
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可以區別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對比。在分析了“電解質”的概念后,教師引出“非電解質”,學生很容易想到是與“電解質”相反的一組物質,主要區別表現在其能否“導電”。而電解質導電的環境是“水溶液或熔融狀態”,意味著兩種狀態任選其一即可,那么非電解質就應該是兩種條件都不能導電,即“水溶液和熔融狀態”。所以,正是有了這樣比較區分的過程,學生才能夠見微知著,才能發現概念之間的本質區別,才能在應用的時候不至于混淆。
參考文獻:
[1]遲愛春.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概念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2(17).
[2]袁婷.提高高中化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措施[J].中學教學參考,2015(8).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江麗(1985— ),女,漢族,江西景德鎮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