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遠 陳慧敏 劉欽文
摘要:會計專業是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試點專業之一,中高職“三二分段”一體化人才培養是困擾著中高職學校的難題。本文主要從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措施入手,探討構建以汕尾市中高職學校為背景的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為汕尾市中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有效銜接提供借鑒。
關鍵詞:會計專業 中高職銜接 課程體系
為深入踐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促進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適應“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學生的升學需要,本文以汕尾市中高職學校為例,探討構建適合市場需求和汕尾中高職學校實際的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從而實現各中職學校的會計教育的平衡發展,推動高職教育向縱深發展,實現汕尾市中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無縫對接。
一、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措施
筆者在剖析汕尾地區中高職會計專業情況時,指出了六個存在問題:一是各中職學校發展水平各有差異,教學效果存在明顯差距;二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人才培養出現斷層;三是中職學段專業課程設置不一,與高職學段課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或脫軌;四是實訓教學安排和配套不一,實訓教學成果參差不齊;五是個別中職學校的課程學時安排不大合理;六是中高職學校嚴重缺乏溝通,資源缺乏共享。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把問題解決在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之前,以利于開展工作。
(一)個別中職學校要轉變觀念,全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建議個別中職學校要轉變辦學理念和思路,明確辦學定位,向省級、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看齊、靠攏,爭取向上級爭取辦學資源,與企業商討合作辦學之路,不斷升級和完善硬件設備,不斷提高師資水平,不斷改進教學管理辦法和學生管理辦法,全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專業技能,讓更多的學生達到高職院校的招考要求,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升讀高職院校。
(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正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指南針,是學校培養人才、教師授課的核心導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誤、描述模糊,將會導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偏離該專業設置的初衷,會錯誤引導教師授課的思路和執行力度。建議各中職學校要明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于中職學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正確定位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清晰描述人才培養目標,從而為設置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指明方向,為教師授課提供清晰的指導。
(三)合理設置專業課程,與高職學段課程全面對接
專業課程的設置應遵循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原則,不能操之過急,充分尊重學科知識的特點和規律。建議各中職學校應嚴格依照國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安排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根據生源實際情況,兼顧中高職銜接需要,統籌安排、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注重學生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以及基本技能的培養,通過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升讀高職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完善實訓教學設備,充分保證實訓教學課時
實訓教學設備、軟件及耗材是實訓課程的重要載體,先進的教學設備、功能齊全的實訓軟件和充足的耗材能讓學生全真地體驗到實際工作的流程和感受,能夠有效提高實訓課程的效果。建議各中職學校應努力通過向上級申請專項建設資金或與企業共建會計實訓室,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及時更新軟件版本,備足實訓耗材,讓實訓室為實訓課程和理實一體化課程所用,讓實訓室發揮其最大效能。除了滿足學生日常實訓課程的上課需要,更能通過規范化管理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利用實訓室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會計基本技能。
(五)科學安排中職學段課程學時,讓學生學有所獲
建議中職學段的教學模式應由目前的“2+1”改為“2.5+0.5”,即前兩年半時間進行文化素養和專業課程授課,最后半年為專業技能課程——在校內進行分項目實訓和綜合實訓。這樣既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文化素養課程、扎實掌握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和會計技能,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更能夠避免學生在校外實習一年再升讀高職時的各種不適應現象。
(六)加強互訪與溝通,共建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實時共享
建議中高職領導在中高職銜接工作上加強溝通和協調統籌,為教師和學生的互訪和交流搭建平臺。專業負責人、專業教師應在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上充分交流、分工合作,特別是在中高職銜接課程上對中職學段和高職學段的課程內容進行仔細劃分,專業教師應協同申請教改、科研項目,協同共建教學資源庫和即時通訊群組,做到資源實時共享、信息及時互通。教師應為學生創造互訪交流的機會,如組織會計技能比賽,會計實訓課觀摩等,由學生會干部組織創建中高職學生交流群組,組織開展志愿者等活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讓中職學生充分了解高職的教學、學習和生活,體驗高職學校的優越教學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吸引更多的中職學生報考高職。
二、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
(一)中高職銜接教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中職-專科高職-應用本科銜接互通的標準框架體系及專業課程教學標準,開發相關的示范課程及教學資源庫,研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思考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整體性、聯動性和銜接性,充分尊重職業教育系統的內在規律和學生特點,注重會計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化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指導原則
鑒于當前全國范圍內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并不相同,因此,應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會更為貼合本地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鑒于汕尾當前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且以中小企業為主,本研究認為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嚴格區分中高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根據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9】2號)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職學校既要培養符合生產和服務一線工作培養實用型人才,又要為高職院校輸送合格的學生。因此,應以“夠用”為原則構建中職學段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教育部《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高【2000】2號)的要求,高職高專教育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以“應用”為原則構建高職學段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二是應以理實一體化課程為主導,并且對接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評內容。雖然國家現在已經取消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但本研究認為中職學校還是應以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要求和內容作為考查學生對《會計基礎知識》《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和《會計電算化》三個科目的掌握情況,將此作為推薦學生升讀高職院校的參考標準。高職則應要求學生考取會計初級資格證書。因此,在設置中高職課程體系時應最大化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把考試大綱的內容融入課堂,采用與考證大綱相匹配的教材和教學資源。
三是堅持以崗位能力為主線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中職應培養出納、會計、會計主管、收銀員、倉管員和財經文員等崗位能力,諸如:辦理現金收付、出納盤點與資料保管、登記賬簿、核算財產物資等。高職應培養出納、會計助理、審計助理、會計核算和審計等崗位能力,例如:成本預算、核算成本、成本分析、籌資管理等。因此,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必須以崗位能力主線,設置前后聯動、循序漸近的專業課程模塊。
(三)構建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具體事項
1.課程標準的銜接。課程標準是課程體系的精髓,只有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才能讓課程緊密地銜接在一起。統一的課程標準必須基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分析所需的崗位能力,根據崗位能力確定中職學段與高職學段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的整合,從而形成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既不能重復也不能有疏漏,既要環環相扣又要不斷拓寬和加深,實現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統一性、聯動性和遞進性。
2.課程內容的銜接。課程內容是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內容不僅要給學生傳輸系統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給學生傳輸職業素養知識。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課程內容既要前后銜接,又要逐步加深,以“3+2”的教學模式進行布局和設計銜接。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一共可以分為三大模塊:一是公共基礎課程(文化、職業素養課程)模塊,二是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三是專業選修課程模塊。
公共基礎課程:強調中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職業素養和學習能力。中職學段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德育、語文、數據、英語、計算機英語基礎、體育與健康、中國文化通論、藝術鑒賞等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職業素養和自學能力。高職學段可以開設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商業應用文寫作、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西方文化通論、體育等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職業素養和自學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以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核心技能貫穿于會計專業教育。中職學段可開設會計基本技能、會計基礎、出納實務等為基礎理論和技能課程,可開設小企業會計實務、企業成本核算、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稅費計算與繳納、初級會計電算化(金蝶KIS或用友T6)和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為中高職銜接課程。高職學段可開設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經濟法、納稅實務、會計信息化軟件應用和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作為中高職銜接課程,可開設財務管理實務、審計實務、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等作為拔高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以選修課程豐富會計專業知識體系。中職可以開設財經應用文寫作、財經文員實務、小企業統計實務、倉管員實務等,既可作為學生的就業方向引導,也能夠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架構。高職學段可以開設納稅籌劃、財務分析、非盈利組織會計、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等課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教學方式方法的銜接。在教學方式上,中高職教育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全面實施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將教學與實踐有機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在教學方法上,可以任務驅動法為引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學到過多的知識和技巧,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 會計專業[M].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胡秋玲. 廣東省中高職三二分段會計專業課程銜接研究[J]. 時代經貿, 2016(34):20-23.
[3]洪娟. 中高職會計專業教育銜接課程體系構建探討——以湖南省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 2015, 36(7):144-145.
[4]來愛梅. 高職會計專業“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會計師, 2016(7):60-62.
[5]劉海燕, 田家富. 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 13(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