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玲珍
【摘要】語文教學中的“小”不可忽視。敏捷地抓住“小”,巧妙地進行“小題大做”,能做出大文章。通過關注文本小細節、捕捉課堂小亮點、聯系生活小場景,學生就能夠完成創造性的意義建構,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從而高效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文本細讀;教師引領;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鑒于此,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應是“小語文”和“大語文”相結合的教學,教學中要處理好“小大之辯”,善于“小題大做”,才能切實有效提升語文素養。古語有云:“天下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語文教學中的“小”不可忽視。如能敏捷地抓住“小”,巧妙地進行“小題大做”,定能做出大文章。
一、關注文本小細節,實現素養大目標
(一)文本細讀,提升鑒賞能力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的。用王瑤先生的話說就是需要“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引用朱自清的話就是“體會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兒”。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本細讀的功力有多深,決定了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走多遠,更是直接影響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教學中,采取文本細讀的方法,很多作品都能挖掘出深刻的內涵。
《林黛玉進賈府》中描寫賈政居所:“……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青緞靠背引枕……亦是半舊的青緞靠背坐褥……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賈府,正房陳設卻如此“半舊”,乍看叫人費解,細思卻令人稱絕。這三個“半舊”,不僅符合賈政的人物性格,也與賈府的環境相宜。試想,如用“嶄新的”,那賈府就不啻一暴發戶;如換“破舊的”,那賈府就淪為破落戶?!鞍肱f”恰恰暗示了低調奢華、沉穩自信的貴族氣象,顯示了賈氏一族不一般的華貴與顯赫背景。
(二)對比賞析,培養思辨能力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和細節之處進行比較,不失為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好辦法。
紹興魯迅中學的彭玉華老師,在執教《禮拜二午睡時刻》一課時,引導學生對比下列細節:(1)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2)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他很聽我的話。彭老師去掉一個“吃”字,讓學生對比、鑒賞,引領學生品讀人物形象,咂摸情感內涵,走進人物內心。做好一個字的小文章,呈現出了整堂課的語文味。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加全面、清晰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更深入地探究、領悟了文本主旨,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二、捕捉課堂小火花,彰顯教學大智慧
(一)抓住“疑點”,引發探究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師生關系發生了明顯轉變,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一些疑問和不同的見解,教師就要善于抓住交流問題的“疑點”,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將其生成為教學資源,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授《漁父》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明明是屈原,為何卻以配角“漁父”來命名?還有同學課外閱讀時發現,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引用了這段文字,卻沒了結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復與言”。這一段,是司馬遷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呢?圍繞這些疑點,筆者就勢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漁父”的特殊身份、文章的寫作目的、 “仕”與“隱”的爭論等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們各抒己見,答案異彩紛呈。有人認為,“漁父也許只是另一個外化的屈原,象征著屈原性格和思想中的另一面”;有的說,以“漁父”為題,更能凸顯屈原生死抉擇中的糾結和掙扎;也有人認為,因為屈原列傳是贊揚忠貞、愛國為主題,所以司馬遷故意刪去了漁父鼓枻而去的情節……新課程標準提倡有創意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非預設性生成能使學生思維水平得到發展,思想情感得以升華,讓課堂充滿語文味。
(二)巧用“誤點”,生成精彩
語文課堂就像一個大舞臺,常會帶給我們預設外的驚喜。有時“誤打誤撞”的靈光一現,甚至教師的口誤或者教材失誤都可能成為教學資源,為課堂錦上添花,生成不一樣的精彩。
例如《琵琶行》一文,教材將“卻坐促弦弦轉急”的“促弦”解釋為“把弦擰緊。促,緊、迫”,筆者認為這解釋明顯有望文生義之嫌,于是便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非常高,通過課外的小組討論和查閱大量資料,非常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有同學從“促織”一詞的“促”,推斷出“促”應是“催”。也有同學通過考證得知,“促弦”當為“促拍”,今所謂“快板”“急板”是也,是古代音樂術語。除“促拍”之外,還有“促曲”“促節”“促管”,均取“急、快”之意。還有同學查閱古漢語字典,認為“促”作為動詞是“推動,催”的意思。還有學過琵琶演奏的同學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弦樂器調好音后,弦是不能隨意擰緊的,否則會改變定弦音域而導致不能演奏。
三、聯系生活小場景,拓寬語文大視野
美國教育家華特·B.克勒斯涅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說明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教學時,需要構建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聯系自身和社會現實觸景生情,進而產生共鳴。
教授《品質》一課時,學生開始只關注人物的遭遇,主題認同感卻并不強,因此在后半堂課,筆者想方設法讓學生聯系現實,結合生活體驗,理解人物身上投射出來的人性光輝。筆者引用了周國平的一段話:“人皆有靈魂,但靈魂未必總是在場的。”由此讓學生聯想到不光是做鞋子,食品、衣品、藥品,萬般皆有品,品到最后,其實品的是人生,品的是人性。至此,學生思維就打開了,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聯系起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如假疫苗事件、毒奶粉、瘦肉精事件;也有同學聯想到了因《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爆紅的“需要經歷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經受三萬六千錘鍛打”的章丘鐵鍋,其傳承人劉紫木拒絕海量訂單,淡然說:“手工的鍋,都是一錘一錘砸出來的,我都沒見過1萬口手工鐵鍋長什么樣,不能因為賺錢,就以次充好?!闭J為他就是現實中的格斯拉。還有同學聚焦大國品牌的“中國高鐵”“中國航母”的工匠精神,談到要將“品質”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是工匠,行行都能踐行工匠精神……這時筆者順勢拋出課堂開頭提到的問題:“如果你是格斯拉,你是會堅守品質,還是會順應潮流改變自己呢?”學生們這時的表情是嚴肅的,眼中是有閃光的,很明顯,大家覺得這個社會肯定還是需要“格斯拉”的。因此大家對人物的理解也深入到了里層,對“底層的光芒”的認識也更深一層,更進一步。
總之,文本的宏大視野需要從細微處解讀,核心素養的教學大目標需要從小處著眼,語文課堂的大智慧需從細節處體現。讓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多一些“小題大做”,從小處入手,大處拓展,小處開口,深入挖掘,讓學生讀到文本的深處去,建構起閱讀的大空間,提升語文大境界。
參考文獻
[1]崔志鋼.“問題驅動”模式下的小說閱讀教學智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3).
[2]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J].河北學刊,2004(2).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