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詩源自兒童生活,教學兒童詩有利于兒童在生活化的語言模仿和游戲表演中激發創造,得到發展。本文依托陶行知的啟發自動原則,結合一線教學實際闡述了部編本選錄的兒童詩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啟發和學習方法,并結合陶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與創作。
【關鍵詞】兒童詩;課堂教學;想象;思考;創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教育是創造教育”,“兒童教育要重視‘環境里的幼年人生活,要重視兒童早期教育,要充分利用本國的音樂、詩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兒童”。泱泱中華,數千年的詩教傳統讓詩歌激蕩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中。我們的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孩童時期更是詩一樣的年華,天真、質樸、富于幻想的孩子理應在這樣的年華得到更多詩的哺育和滋養。
一線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現在的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已經掌握了與他人進行言語交流的基本能力,而且不乏口頭語言積累特別豐富,他們大多能夠根據掌握的詞匯進行造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順利地與他人對話,但如果細聽起來他們的語句還結結巴巴,常有不連貫、不通順的現象,有時甚至會是用詞語的堆積使用。進入小學,對語言的要求逐漸提高,書面語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這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此時,兒童詩便以其簡短有趣、形式精巧的特點,用孩子們常見的意向幫助他們打破了這一階段語言能力發展的瓶頸,幫助他們完成了語言的過渡。部編版語文教材,較以往就增編了較大篇幅的優秀兒童詩作。朗讀、背誦兒童詩成為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這對于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把握好兒童詩教學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非常重要的職責。
一、圖文朗讀先導,開啟聲音閱讀
兒童詩內容簡潔,卻十分富有童趣,孩子們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飽含趣味。部編版教材精選了大批的兒童詩,這些詩有的讀起來輕快活潑,有的讀起來深情款款,有的工整對仗、鏗鏘有力,有的錯落有致、婉轉動聽。因此,“朗讀”是兒童詩教學的“入門磚”。
(一)圖文相映,助讀有色童詩
部編本一年級上冊教材開篇便以一首傳唱度很高的《上學歌》開啟了孩子們的詩歌誦讀之旅,加上各民族兒童背著小書包上學的配圖場景,讓“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識字部分從《金木水火土》到《對韻歌》,又將童詩的鏡頭拉向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拼音教學部分也緊隨其后,編排了大量的兒歌,《小白兔》《輕輕跳》《在一起》《歡迎臺灣小朋友》等小詩,不僅語言活潑,連配圖也蕩漾著無限童趣,孩子們讀著看著,及時鞏固了拼音認讀,增長了識字量,也在這歡快的圖畫語言中初步領略了文學的精彩。這一幅幅插圖,就像牽送著孩子的一雙小手,讓孩子們在目光流轉間激活了生活的體驗,引起了情感的共鳴,更加輕松地走進文本,迅速調動起積極的情感。孩子們就在這看與讀的過程中,愛上了童詩,讀懂了童詩,自然也豐富了自己的那顆童真的詩心。比如在教學《四季》時,我們由四季的美麗景色導入,孩子們邊欣賞邊思考這是什么季節,也由孩子們來交流介紹,從而引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樣的推進中,直觀地感受四季的美景,激發對四季美的認知和體驗。在初讀課文之前同樣先欣賞課文的動畫視頻,然后讓他們說說自己都看到了哪個季節的什么景物,孩子們邊匯報我邊貼圖。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培養了低年級學生傾聽的能力以及觀察的能力,同時有趣的動畫還可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生動的畫面,幻化成孩子的語言和體驗,在學著谷穗彎彎腰鞠著躬,學著雪人大肚子一挺的憨態中,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地打開了詩歌的大門。
(二)入境誦讀,豐富有聲童詩
瑯瑯書聲,是語文課堂上的美妙樂章。課堂誦讀,一直為語文教師所重視,這也是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兒童詩本身就具有濃烈的音樂性,像歌曲一樣富有節奏感,還大多具有押韻的特點,在句式錯落有致間,讀起來特別好聽。而且年齡愈小的孩子,往往更適合閱讀那些韻腳越整齊的兒童詩,感覺一下子再現了全詩回環整齊的美感。如《輕輕跳》這首詩便以“ao”為韻腳,節奏感特別鮮明。當孩子們讀“小兔小兔輕輕跳,小狗小狗慢慢跑”時,那種歡欣、雀躍仿佛已經融入他們的身體里;當他們讀“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們好”時,那種故作指責的淘氣真是可愛極了!兒童詩的誦讀,不但給孩子們帶來了輕快愉悅的朗讀感受,更在品讀中將兒童詩的美感和韻味饋贈給了孩子。
二、想象護育,引領詩意思考
兒童詩所透出的兒童活潑的天性、不受束縛的幻想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情感體驗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兒童詩站在兒童的視角,描繪的是兒童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字里行間洋溢著童真童趣,更易引發兒童的情感共鳴。
(一)激發想象,走進文本
以生活為原型的豐富想象,讓兒童詩插上了童趣的翅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們感悟童詩中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不斷地發現和體會兒童詩的詩趣。如在《小小的船》的教學中,引導孩子們在誦讀中感知“彎彎的月兒”和“小小的船”的相通之處,發現這種形象的聯想,繼而讓自己融入其中,“我在小小的船上坐”,這是很多孩子都能引起共鳴的高遠而美好的夢想,激發大膽的想象。靜謐、安然,拋開比喻、疊詞、押韻、想象等手法不論,孩子們讀著詩,也能享受與星月為伴的這份無言的靜美,空靈的喜悅。又比如,在兒童詩《家》中,對于“藍天白云”“樹林小鳥”“小河魚兒”“泥土種子”進行必要的推理想象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更能深切體會“家”的意義,悟出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讀出了詩的趣味。
(二)引導思考,深化感悟
兒童詩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表達方式,是充滿生機和意趣的。我們非常期待孩子們能在誦讀中帶著自己的眼光,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發現和體會這美妙的童詩世界。有了獨特的體悟,我們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與文本的對話中,才能加深理解和感悟,直抵童詩最曼妙的港灣。這在強調生本課堂的今天,尤為可行。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孩子們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很多問題,“為什么小雞要畫竹葉,而小馬要畫月牙呢?”“為什么他們不用顏料不用筆就能畫好一幅畫呢?”“為什么青蛙不來畫畫,它去哪兒了呢?”為什么呢?在成人的世界里,這些問題都很簡單,但在兒童的視角里,它們又格外有趣,孩子們同桌討論,分組解決,最后集體交流,難題都輕松地解決啦!而在這一問一答間,更多地留下了孩子們的思考,深化了對童詩的理解,自然而然地領會了兒童詩的精妙。
三、仿寫創作,體驗盎然詩趣
兒童詩就是一個充滿著童年快樂的世界,在誦讀和想象中,孩子們也會滋養出表達的欲望,而低年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在學會表達創作兒童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一些必要的輔助方法,這些外在的方法就是童詩的形式模仿。通過反復的誦讀與理解這些課本中的童詩,孩子們往往會被它營造的情境所吸引,產生情感共鳴。這時,老師可以幫助他們先觀察特殊的詩句,找出一些特定的句式,再引導孩子借助這些特殊的句式進行練說和仿寫。對于那些感到困難的小朋友,老師也可以提供給他們一些圖片素材,讓孩子們有了美的體驗,這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教學《比尾巴》時,我們可以依托文本引導孩子們思考“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尾巴呢”,讓他們仿照課文的句式進行仿寫創作,這對他們來說非常簡單,這時,便可以發散開去,幫助他們積極地去探索更多的意向。
比如:“那你們知道動物的耳朵嗎?能不能讓動物們來比耳朵?”這種類化式的仿寫訓練,讓孩子們坡度化地鍛煉表達,慢慢地錘煉出自己的語用表達習慣。但仿寫訓練不止于此,孩子也可以被稱為擁有想象翅膀的天使,他們的想象能力較強。兒童詩往往會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這些留白便是滋養孩子們想象的一方沃土。如接上文《比尾巴》教學,我還將進行發散訓練:“你們還能用什么東西來比一比呢?”大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填補詩歌的空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詩意語言,激發孩子們學習詩歌的熱情,這也是個不錯的嘗試。
陶行知先生一生寫有十萬字詩稿,大多數是兒童詩,為了提倡自己的創造教育,他寫下《手腦相長歌》:“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這首詩就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極佳體現,集創造、詩教、民主于一身。我們在執教兒童詩時也要寫一些下水詩作,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展示自己在詩歌方面的創造力,創設讀詩、寫詩、愛詩的詩歌天堂。
孩子們的創作路漫漫,需要我們精心守護,也許剛開始會稍顯稚嫩。但是只要我們在平時多引導,幫助他們堅持誦讀,持續地學會積累語言,學會培育詩心,學會盡情表達,假以時日,定能收獲芬芳。
參考文獻
[1]肖丹.獨鐘于“情”的兒童詩教學——小學兒童詩教學略談[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8(8).
[2]周小芳.談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 [J].新語文學習(小學教師版),2007(1).
作者簡介:范卿,女,1988年生,吳江區廟港實驗小學教師,吳江區教學能手,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