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關系到經濟結構的轉型方向,實體經濟在狹義上并沒有廣泛的定義,在21世紀,中國的經濟增長離不開工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推動,只有各行業的經濟發展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才能夠保證整體的經濟發展走向,實現經濟低風險高收益的發展預期.
關鍵詞:新時期;實體經濟;中國發展
前言
新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導向,在現存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中,二者仍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本文將從實體經濟的現階段表現入手,在不斷深入分析的情況下進行創新性的思路提出,不斷加固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
一、什么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在業界并沒有固定的概念,這是由于“實體經濟”一詞的出現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理論的內容,而且還涉及到現行的行業分類,因此在學術類和實證類出現了兩個視角.一般學術認為實體與虛擬相對應,即數字化的、概念化的財產與切實可見的產品成果大相徑庭,中國的實體經濟在大眾觀念中被普遍認為是在成本和價格的支撐下進行的商品流動和交換,它不單單指有形的實物,在勞務市場和房地產領域也有所波及,承載著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實體經濟因為會偏離虛擬經濟而產生金融泡沫現象,把握實體經濟對于穩定金融市場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中國對實體經濟高度重視的原因之一,實體經濟還能夠在信息的輔助下進行市場交易的前進,進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影響,提高經濟的流動速度【1】.
二、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形式走向
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從建國的19世紀上旬說起,中國具有深厚的農業基礎,在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階段,并在此階段中發展成為工業大國,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發展經驗和物質財富,在世界上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力量.
(一)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工農業發展方面,中國工業發展已經逐步進入到穩步發展階段,在工業化的后期發展中,中國已經從單純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階段轉型升級到科技技術層面;作為工業的動力支撐,能源業也在不斷進行變革,中國能源結構不斷清潔化、多元化發展,已經在新舊動能轉化中取得初步成就;中國的農業發展不斷優化,不僅從農產品的種植、收獲中更多的融入了科技的力量和宏觀的調控,而且在農業的布局中也取得了現代化的發展,糧食及其商業生產品不斷精細化運作,在穩產增收的前提下不斷加大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結構已經初具雛形;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中國的人口基數較大,尤其在農村和小規模城鎮區域,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決定著整體的國民經濟形勢,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接入網絡和科技,進一步和城市接軌.
(二)實體經濟的嶄新力量
實體經濟的發展新助力是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前提下,世界廣泛開始發展信息和服務行業.在信息網絡的搭載下,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不斷涌現出新的發展動力,在第三產業的刺激下,人文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社會得到廣泛的挖掘.首先是網絡支持下的分享精神在經濟的買賣中得到不斷的普及,各種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搭建,中國的實體經濟交易在網絡平臺上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高速增長點.在電子商務的平臺上的交易類型不斷豐富,不僅涉及了衣食住行等基礎方面,而且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文化產業在實體經濟中獲得了強力的人文創新支撐,在世界經濟廣泛進入腦力推動發展的局面中,中國對科技文化的研發經費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直接為實體經濟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前進動力.
(三)產業業面臨的供求問題
中國實體經濟取得廣泛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普遍的供求不平衡問題,這種問題在制造業的低功能供求和高精尖產業都存在著普遍的現象.首先就制造業來說,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局限性一是低產值、高能耗產業中仍占據著中國經濟的重要比重,制造水平低下的產業鏈條在國際上的競爭情況不容樂觀;二是高端產業發展鳳毛麟角,航空航天、醫療器械以及電子通信等高技術制造業在工業增值中雖然具備著強勁的發展潛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國內仍處于較低貢獻地位,制造業進行高端發展時不待我.其次針對各行業的發展企業來說,中國的優質企業數目有限,在行業中的領頭號召力欠缺,因此無法在寬泛的行業中占據行業的領袖地位;過多的低能低效企業會降低可利用資源的使用效率,在行業中擾亂市場正當的競爭次序,從而影響行業的整體質量水平【2】.
三、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出路
(一)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的行業標準
實體經濟發展的必須要進行高質量產品的遞送,如何提高制造產品的價值一是要借助行業自發的市場化推動力,二是要對整體行業進行的一定規范,這種規范涉及到基本的交易公平,具體內容涉及到基本的貨真價實和更高要求的檔次要求.在產品制造商方面,要進行企業文化的塑造,不斷進行工匠精神的滲透,從思想層面對企業家進行道德的約束和規范,從而推動企業制造的精細化.國家層面一方面要推動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敢于創新、勇于探索,不斷推動行業發展,逐步扶植出行業翹楚;另一方面是要在人才、設備方面放寬政策,營造健康的企業環境.
(二)建構新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階段是進行實體經濟戰略展望的宏觀角度,伴隨著科技革命和人才升級的世界趨勢,中國的產業發展緊跟世界方向而不斷高級,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單一行業和相關子產業進行及時性、優良的互動才能夠促進行業的高效運行,緊貼時代發展脈絡中國各個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應著力于產業結構的運行驅動和產品質量,避免工業、服務業發展比重偏頗,拉低整體行業運行效率;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構建高效、高能的產業體系,拔高行業的高度,積累創新經驗和人才資本,提升實體經濟的內在質量.
(三)防范金融泡沫經濟的風險
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不會產生強大的金融動力的,在“虛實分離”的經濟發展現狀中,想要降低泡沫經濟對市場的消極沖擊,必須牢記實體經濟的主體地位,只有從體制機制上化解“虛實結構失衡”,借助強有力的國家政策控制,明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大前提,防止金融項目的過度膨脹,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才能夠將風險防范的工作重點正確轉向到關注長期系統性經濟風險方面,對經濟危機的潛伏產生靈敏嗅覺,調整不房地產等斷傾斜的行業,解決人民群眾的供需問題,達到對貨幣供給、經濟驅動的正確防范.
總結
中國的實體經濟是以巨大的經濟財富和強勁的生產供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沒有正確擺正實體經濟的龍頭地位難以獲得平衡的經濟局面,因此進行以人才培育、科技創新為導向的能夠拔高中國經濟的發展局面,進而化解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之間的失衡,并培育出經濟增長的嶄新動力.只有解決制約實體經濟的核心問題,不斷調整失衡狀態,才能夠促進經濟的運行流暢,相信在各行業、各企業的積極配合下,中國的動能轉化能夠取得嶄新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同功,劉江薇.新時期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J].區域經濟評論,2018(03):84-95.
[2]闞雷.高精尖人才融入實體經濟支撐中國制造業升級[J].中國工業評論,2017(11):40-44.
作者簡介:孫迎(200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省青島市。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