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精細,高素質緬甸語口譯人才在日益擴大的對外交流中需求不斷增加。“緬甸語口譯”作為專業頂端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緬甸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本文歸納了紅河學院“緬甸語口譯”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緬甸語口譯;教學問題;應用型人才
“緬甸語口譯”課程是緬甸語專業高年級學生修讀的一門重要翻譯技能實踐課。通過全面嚴格的口譯基本技能訓練,反復實踐,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駕馭緬漢兩種語言的能力,化解語言差異的障礙,正確地分析理解所聽到的信息,準確、順暢、即時地復述,信息傳遞較完整達意、語言表達規范正確、語音語調自然流利,從而達到能夠應對一般的生活翻譯、陪同翻譯、涉外導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貿業務洽談口譯,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工作應變能力,開拓職業合作精神,為就業做準備。該培養目標緊密對接職業標準,是產教融合中銜接教與產的一門過渡課程,是學生熟練運用緬甸語從事相關行業翻譯的入門課程。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緬雙方在政治、經濟、商務和文化等領域的交往日益增多,云南省多所高校相繼開設緬甸語專業。新形勢下為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和對外傳播能力,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精細,社會和市場對緬甸語口譯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經過對緬甸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展開初步調研了解到崗位對緬甸語口語翻譯能力普遍有高要求。由于教學內容不完善、教師不足和學生狀況差異等制約因素,造成當前緬甸語口譯課教學效率低下。
一、教學內容零散,缺乏時效性和實用性
目前市場上未有此課程相關的教材出版,“緬甸語口譯”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教師自主選擇的零散教材,材料來源主要為互聯網的信息資源、中外媒體的各類新聞報道、教師偶爾出去實踐收集的素材。這些材料較零散,難以體現口譯課程的專題性。有些材料已較陳舊,與最新的職業培養需求、與熱點話題不符,教師從網上下載的教學材料有些也不具備權威性,僅僅是國內一些學習者翻譯而來,翻譯過程中會產生偏誤和錯誤。缺乏規范的適用教材,因此難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設計,難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把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口譯教學的效果也難以保障,造成課堂上學生積累的知識儲備無法充分與實際相結合,所學知識不足以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
二、教師的不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角色,是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目前緬甸語教研室的三名教師都有到對象國學習的經驗,擔任過多種場合的口筆譯工作,語言基礎扎實,但在實際口譯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尚存在問題。
教師口譯實踐能力不足。目前紅河學院在崗的3名主講教師均為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到校任教,雖有過一些領域和場合的口譯實踐,但是未接受過專門系統的翻譯培訓,教師翻譯理論系統知識的缺乏,到企業上進行緬語翻譯實踐鍛煉的欠缺,造成教師不能很好地運用相關理論,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指導實際教學工作。
教師工作繁重,精力不足。專業教師兼顧的課程較多,人均每學期授課3-4門課程,同時承擔的學生工作繁重,教師之間開展互相聽課、課題研究等教研活動次數微乎其微,無法充分進行實踐教學,造成專業應用型課程實踐教學開展量不夠,開展效果不夠明顯,且均為年輕老師,教學工作尚處于不斷摸索前進的階段,客觀來講,難以集中精力投入于口譯教學和科研。因此,緬甸語教研室根據實情探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整合課程內容和資源,從而幫助學生對重要指示進行有側重地反復學習,最終達到鞏固知識、活學活用的效果。
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較單一。傳統的口譯教學普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練,教師糾正錯誤,給出標準參考答案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組織形式單一,完全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節拍走,多處于被動接收狀態,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缺乏與學生間的充分互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所謂的標準參看答案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因此學生的學習不能從自身個體上去深入感知、體會與理解,導致教學實踐性差,教學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差。另一方面,學生口譯吃力痛苦害怕,也不能充分把所學知識用于翻譯實踐。筆者在此門課程的第一輪教學過程中,課堂上主要采用分組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但多數情況下,由于教師缺乏經驗對課程建設內涵理解尚存在不夠深入的情況,因此在課程教學上、學生管理上還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缺乏對教學方法靈活切換運用和把控能力,還不能充分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造成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較單一。口譯課程強調實踐應用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但對于如何把握考評測評的尺度未進行深入探討,造成考核方式單一,與課程應用型目標不太相符。
(三)學生主體狀況差異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充分了解學生主體的狀況,因材施教,有針對的引導,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緬甸語口譯”先修課程為“緬漢互譯理論與實踐”,學生整體已掌握了基本翻譯理論,掌握基本句型和語法分析能力,具備一定翻譯實踐基礎,但詞匯量較少,知識面窄,理解分析長難句的能力欠缺,缺乏正確的口譯觀,表達還欠規范、能力拓展實踐量不夠。
學生在口譯過程聽辨環節普遍容易陷入把注意力集中于詞語而忽略了所表達的整體意思,即只聽言語本身,而沒有注重捕捉要點。學生在口譯聽辨時往往被動的接受性的聽信息,追求一字不差的聽下講話者的話語,唯恐遺漏哪個詞。但是說話的語速遠遠快于詞在頭腦中儲存記憶的速度,不可能做到詞語之間的完全對等,因而當所說的話稍長時,學生就會因記不住詞而不知所措,陷入過于緊張的狀態,越緊張就越記不住。因為跟不上,在記這個詞時已經講了后面好幾個詞,聽的不夠清楚明白,不知道記什么,或者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零零散散就記了幾個詞,但是說話者的言語意思,講話的實質是什么并沒有摸清楚。口譯過程記憶環節以及方法方式上存在過于依賴筆記,不會抓內容框架,捕捉原語邏輯關系和主要意思能力差的現象。學生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很容易讓字詞牽著鼻子走。此外,由于學生本身專業詞匯量或知識掌握欠缺,在聽到某個詞時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準確而陷入慌張的狀態,導致后面的要點也沒能記下。理解錯誤、表達錯誤和背景知識欠缺造成的錯誤,都直接影響到輸出語言的準確性。
針對“緬甸語口譯”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要主動作為,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反思和總結,與時俱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實踐訓練、教學評價上進行探索和改進。學生則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針對自身實際進行查缺補漏,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韋長福,林莉,梁茂華.漢越口譯理論與實踐 [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2]范瑩瑩,解媛媛.小語種翻譯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5):103-104.
[3]李婭靜.云南地州高校泰語口譯課程現狀及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24):119-120.
作者簡介:路潔清(1990-),女,廣西融水人,助教,學士,研究方向:緬甸語言與教學。
(作者單位:紅河學院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