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琴
摘 要: 韓國政府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增加非農收入,著力扶持鄉村旅游,積極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出臺一系列扶持鄉村旅游的政策。對韓國鄉村旅游的研究,可為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某種借鑒。
關鍵詞: 韓國 鄉村旅游 類型 特點 政策
一、韓國鄉村旅游的類型
1.民宿村
韓國政府從1991年開始民宿村事業。韓國的民宿制度就是最大限度地靈活運用農家既有設施,用較低的成本提供住宿條件,同時進一步增進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交流,加深城市居民對農村的了解。選出來的民宿村,政府給予每村3億韓元,每戶農戶1500萬韓元的融資專款。和旅游農業園區相比,政策內容單調,政府支持的金額是小額的,對發展鄉村旅游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有限的。民宿設施的小規模化和陳舊,運營的專業性不夠,民宿成了鄉村旅游負面印象的原因之一。盡管如此,但由于民宿村受農漁村修訂法管轄,公共衛生法對農、漁民的民宿產業進行相應的規定,因此,民俗村可以保障旅游地周邊農戶副業的合法性。
2.綠色農村體驗村
2001年,韓國農林部公布綠色旅游中長期計劃。2002年開始,選定綠色農村體驗村并進行建設。以村為單位,讓地區農民一起參與,促進綠色農村體驗村的建設。2002年開始,正式開始綠色農村體驗村的建設,選出一些示范村進行建設。韓國政府給予2億韓元的資金援助,比起對個別農戶的援助,更注重對綠色農村體驗村的共同生活基礎設施、休閑體驗基礎設施及景觀建設、鄉村旅游項目宣傳的援助,但只局限于綠色農村體驗村的共同基礎設施,對用地、設備的購買、租賃費等不予援助。
3.農村傳統主題村
農村傳統主題村是為了挖掘農村固有的傳統文化和知識,提供城市居民可以體驗、學習的地方,增加農民收入,傳承獨特的農村文化。摒棄硬件的開發,側重按照季節、時期舉辦體驗項目,加強村民的經營能力、服務和講解能力等的培訓。尤其是,按照地區設置的農業技術中心生活改善負責人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被選為農村傳統主題村的村莊的開發,向村民提供持續的學習機會和建議。通過城市居民對農業、農村的體驗,農戶住宿,農產品的直接買賣等,促進城市和農村的文化交流。因此,需要建設能彰顯農村意境的鄉村固有環境,按照季節、時期、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傳統文化體驗、學習項目。
4.旅游農業園區
旅游農業園區是農漁民利用農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林水產生產基地,提供農水產品的銷售、農耕體驗、運動、休養、住宿設施、飲食、勞務或是利用其他附屬設施進行相關產業活動。以農村原有活動為基礎,通過配套設施的建設,對農耕體驗活動、自然學習、休息、體育活動等的靈活運用,為了充實原有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占地區指定面積的40%以上的農作物面積進行改善,對農特產品銷售設施進行義務改善。
5.Farm Stay村
韓國農協最初于1999年開始推動Farm Stay事業。在全國范圍內指定Farm Stay村,該村須具備這些條件:保留完整的農村地區的自然景觀,周圍有值得觀賞的景觀,可以運行豐富多彩的活動,有5戶以上的農戶參與,理解Farm Stay項目宗旨,指導參與村民們的引領者。已具備或是能夠具備公共停車場、顧客專用洗手間、淋浴室等便利設施和公共農產品銷售賣場等設施的村子,優先予以推薦。
6.農漁村旅游休養園區
市長、郡首、農業基礎公司、農山協等建設、培育、租賃一定規模的園區,可以從政府那里獲得25億韓的融資(年利息5%,3年—5年償還)。農漁村旅游休養園區的需求量并不大,因為是在對鄉村旅游的社會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在政策方面給予推進,所以在獲得融資后,有一些就沒有繼續推廣而是停止建設。
7.自然休養林項目
韓國于1989年開始發展自然休養林項目。項目主體是國家、地方自治團體、個人。對于自治團體自然休養林,每一個項目政府給予12億韓元的補助金;個人經營自然休養林,政府給予12億韓元限額內的融資支持(年利息5%,10年—8年償還)。農民對自然休養林的認識水平和滿足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自然休養林作為健全的休閑設施,充分發揮作用。但是,自然休養林的初期投資費用非常大,施工期間長,因農田和道路等的賠償問題和地區村民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因此民間開展自然休養林項目受到一些制約。
二、韓國鄉村旅游的特點
1.開發模式
韓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是政府主導型、以村莊為單位的開發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加強村莊內各利益群體的交流,有利于形成新型的鄉村文化。
2.給予政策支援
韓國鄉村旅游政策主要以行政支援通過項目運作得以實施。從韓國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各種項目,通過公開招標方式推進觀光村莊的建設。韓國中央政府各主要部門均參與農村觀光這項建設工作中,并且各部門之間形成競爭態勢。這種競爭不但有利于農村觀光“量”的積累,而且對農村觀光“質”的發展提供保障。
3.給予法律保障
韓國鄉村旅游發展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農漁村修訂法》、《關于促進都市與農村之間交流的法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對韓國鄉村旅游發展起到很好的制度保障作用。
4.注重培訓與管理
韓國早在1972年1月14日就成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所, 它是韓國唯一的專門性的新村教育研修院。另外,韓國政府還專門構建農村觀光門戶網站,對農村觀光經營者進行培訓。韓國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城鄉交流、促進農村觀光可持續發展。2003年2月21日,韓國農林部建設的農村觀光門戶網站正式上線運行,該網站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是韓國城市居民了解農村信息最全面的信息平臺。
三、韓國的鄉村旅游政策
20年代70年代以后,韓國農村經濟結構開始轉型,從第一產業轉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因此,農村面臨收入水平降低、務農人口減少等問題。1983年以后,政府頒布《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和《農漁村修訂法》,開始修建農村設施,培育農業旅游和農村旅游。為擴大農業外所得,作為觀光農業園、農村民宿、農村地區的休養資源開發產業的重要一環,1983年12月,韓國修訂、頒布“農漁村所得開發促進法”。20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再次對《農漁村修訂法》進行了修訂,1994年開始引入的農村旅游產業作為“農漁村旅游所得源開發產業”的一部分,和1990年的“農漁村休養地建設產業”、1999年的“農漁村民宿產業”相結合,不斷完善。此時,韓國政府農村旅游促進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擴大農村的收入和改善農村生活,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韓國政府重點關注的是通過靈活運用農村地區自身的文化、傳統、資源等,增加農村地區經濟收入。2000年以前的韓國農村旅游政策由于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足,鄉村旅游是在韓國農林部和韓國山林廳等政府機構的主導下開發的,觀光農業園、休養園區、農村民宿村、綠色體驗村的建設等缺少一貫性。2000年以后,隨著鄉村旅游資源化、當地農村地區的收入增加,農家經營的多角度化,城市居民業余活動的多樣化,開始對農村旅游村的建設。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可分為個體鄉村旅游和以村莊為單位的鄉村旅游。2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以企業為單位開始實行政策支援,而21世紀則是以村莊為單位給予各種政策支援。
參考文獻:
[1]農林部.我們國家農村觀光的發展方向和方案[C].首爾: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2003.
[2]高永吉.農村觀光產業支援制度研究——以江原道新活力地區為中心[D].首爾:京畿大學,2007.
[3]方培明.通過農村體驗觀光促進地區發展研究——以陽坪郡的Farm Stay為例 [D].首爾:世宗大學城市房地產研究院,2011.
[4]趙重賢.農村觀光發展戰略和現實——以江原道平昌郡事例為中心[J].地區活性化中心,2011(11).
[5]李祗輝.韓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陜西農業科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