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明
摘 要:教學質量是維系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的好壞是由一堂課一堂課累積起來的。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抓好教學常規研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必能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新課改的著眼點之一就是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定位。本文從創設教學情境、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次教學、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利用多媒體、合作學習等環節入手,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實現教師教學有法、教學得法,最終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創設教學情境;數學思維;教學模式;多媒體;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教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作為一名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倡導的是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樂學、學會、會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我們認為把握有效教學策略,課堂的教學方法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興趣濃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新課程的目標。
一、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情景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的創設的教學時空和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景,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感受數學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的去體驗數學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為更好的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現和形成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創設情景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情景應是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支撐,是數學思維發展的土壤。
二、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次教學
目前,高中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這種差異愈加明顯,最終導致兩極分化。學生不但學業成績存在顯著的差異,而且在認知能力、學習態度、習慣、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極顯著的差異。按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基礎好的學生學習上有吃不飽的感覺,而基礎差的學生則難以聽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因而影響了學習成績的提高。根據學困生的能力程度,設置難易不同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實際有選擇地去完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三、課堂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培養
思維主要有以下:
(1)分析與綜合。分析,即將某一知識或某一題目分為幾部分進行研究和討論。綜合就是將所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的各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整體,分析和綜合是密不可分的兩種思維方法。
(2)歸納與演繹。歸納,即將多個有共同點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找到他們的共同點,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演繹,就是將歸納出的結論運用到解題中來的一種方法,如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從一些例題中歸納出來的,當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問題中來時,也就是演繹,只要學生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并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決特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3)類比與聯想。這是高中較為重要的思維方法,類比即為將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的思維方法。如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定義、通項公式、性質的類比,可增強對它們的理解,并可使學生對公式的運用有進一步的幫助。聯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時想到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如在學習對數時可聯想到指數,從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對數與指數之間的變化關系使學生思維從各方面發展。
(4)抽象與概括。抽象,即將事物中存在的某種規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來的思維方法。概括,即將所抽象出來的規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來的思維方法。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1)預習和復習的習慣。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生上課時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局面;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最有效途徑。學生群體中學習的主動性、鉆研性還是相當欠缺的,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是像初中那樣很強的依賴心理,跟著老師教學的慣性運轉,坐等上課,被動學習,久而久之成績日漸下降。
(2)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而思考的目標就是問題,遇到問題不要忙于問人,應力求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而且一定要真正弄明白。而且積極思考還反映在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上,知識的綜合能力上,注意知識的相互聯系和融會貫通。
五、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效率
傳統的數學課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個個死板的過程再配上一堆堆抽象、深奧的公式、定理,使人望而生畏。而在CAI教學環境中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是豐富的,利用CAI的圖形、文字和數據處理能力,在教學中提供各種圖像、表格、動畫、聲音等。用形象、準確、精美的圖像取代以往提著的小黑板上畫就的框框和圖形,用生動的動畫對變化過程的解釋,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可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性、形象性、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必然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掃數學課枯燥、乏味、深奧難懂的現狀,取得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六、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合作學習的教育理論已經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如:“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互相表達和傾聽,各抒己見,互相討論,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的表達出來,而且還可以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使自己的理解逐步加深。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策略的實踐,證明課堂教學具有藝術性、智慧性,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