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近些年我國的現代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并開始轉型,在轉型過程中需要一批具有專業型素養和技術的農業產業從業者,而涉農類中職院校是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人才的重要教學機構。在我國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培訓職業農民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的當務之急。在辦學過程中將教學理念更新,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展開培訓職業農民的深入研究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職;涉農專業;職業農民
一、 前言
在2012年我國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文件以后,中央相關部門已經提高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中央文件也在此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以及相關工程加強了部署。連續多年強調培訓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問題,可以說明培訓職業農民的工作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部署。在我國農民實際情況中,普遍農民沒有接受較高等級的教育,對于專業性農業技術人才非常短缺,同時因為過去對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涉農專業的標準和準入資格不清晰,從而導致教育內容模糊,培訓體系缺陷等問題。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相關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其社會地位不高,與當前農業現代化生產對人員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相悖。中職院校中涉農專業的培養教育工作就要擔負起為現代化農業生產培育人才的使命,為國家農業生產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文化、高情懷的能夠勝任當前我國農業轉型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的需要。
二、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性
(一)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迫切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其面臨著重大轉型和升級已經進入了重要的階段,這對于我國的農業生產行業帶來較大的沖擊,進而需要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關于新興產業的發掘,以及產權體制的機制變革的相關措施的不斷創新。我國中央相關部門提出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在加強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過程中,應該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礎,進行相關的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進而能夠提高我國農業轉型和升級的速度,進而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質、高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來執行,利用新型的農業生產理念、專業技能從而來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我國綠色創新農業產業變革。
(二) 涉農類中職院校特色發展的必然需求
在目前我國中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各中職院校均提高對于辦學差異化、特色化以及提高應用性專業化辦學的需求的思考,也是目前我國各中職院校面臨的改革問題。在中職院校涉農專業教學辦學之初,學校就有針對性地將服務于“三農”相關特色教育理念融入辦學理念之中,從而能夠有效提升為農民、農村服務的專業化及特色化。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摸索出能夠突出中職院校特色辦學、培訓現代社會新型職業農民的途徑,加強涉農專業的辦學思想和特色,從而打造獨樹一幟的以農業專業為主要影響和品牌的中職院校,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拓展提供專業農業人才,進而能夠提高社會收益。這不僅是中職相關專業的責任,同時也是中職院校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 中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考
(一) 優化辦學頂層設計,完善涉農學科體系
在中職院校涉農專業中應該首先設計好關于其辦學的頂層設計,圍繞以服務“三農”為核心辦學理念,將這一辦學宗旨充分展現,從而加強以農為本的辦學理念,以服務“三農”為核心教育責任,為農業產業相關發展所學人才做好供給。頂層設計的內容是直接決定中職院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最基礎的保證。中職院校應該根據農業產業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需要培訓人才,調整培訓人才的模式,創設并完善涉農類相關專業,并不斷完善相關的農學學科的結構,重視建設以農為本的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中職院校要深入研究和摸索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模式,從而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并且構建新型農民培訓中所學的方案,將其所需的知識、技能融入專業培訓中,并開展相應的專業課程,同時也可以在非農業學科中開展農業專業課程,通過講座、實踐等方式進行農業職業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農村、農業的關懷和關注度,從而表現出涉農類中職院校與其他院校的區別和特色。與此同時中職院校還要加強相關農業教學資源的整合,在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將生產經驗融入教學課程之中,同時通過實踐資源,生產實際案例等資源將教學資源豐富。
(二) 牢牢占領涉農專業課程教學主戰場
中職院校中涉農類專業人才目標為培養具有現代化農業生產觀念、技能和素養的綜合性人才,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也是為我國培育職業農民的重要人才來源。涉農專業的知識來源主要通過學校的系統性培育課程,因此,涉農專業教學是培訓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主戰場,因此,要牢牢占領并發揮相應作用。從事涉農類專業的教師,應該對當今時代新型職業農民所需的知識、技能、素養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從而調整教學方案,將其能夠融入教學環節中,能夠以訂單式人才培養為教學目標和任務,推動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有針對性、高準確性的人才培養,在對接生產過程中將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和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融入其中,以提高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
四、 總結
總而言之,在我國農業經濟轉型和發展中,需要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其中,而中職院校涉農專業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來源,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中堅力量。因此,中職院校應盡量整合各類資源,通過架設和完善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模式,從而能夠以科技帶動研究,提升學生實踐水平和工作能力,借助多媒體、互聯網等手段提升辦學質量和技術手段,為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提供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新方法、新手段,進而形成一套可復制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職業農民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曉紅,楊秀益.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貴州高職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16(3):18-25.
[2]史雪霏.基于城鄉一體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3]周玲秀.涉農專業高職生事農職業意向調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4]倪慎軍,王群生,王留標.新形勢下職業技術教育涉農專業需求調查[J].農民科技培訓,2011(7):6-8.
[5]陳士海,田玉斌.涉農專業中專班教學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1(11):12-14.
作者簡介:
田忠明,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甘肅省會寧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