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從1947年的中篇小說《傳奇不奇》起,沈從文沉寂多年后湘西鄉土題材再一次復蘇,但同時也是其創作生涯的終點,這篇貌似挽聯的作品可看以出1941年《看虹摘星錄》之后作家創作方向的轉型,從中可以細察這一次湘西題材寫作的原因目的及與前期鄉土創作的不同之處,本文試探究外部環境和作者內心體驗碰撞彌合的矛盾軌跡,以及沈從文在歸鄉路上的努力及其可能性的限度。
關鍵詞:鄉土 整合 失敗
20世紀40年代后期,沈從文的這一次回歸湘西題材的創作,雖然秉承了作者一以貫之的對鄉土的眷戀和體認,卻呈現了與前期鄉土寫作不同的路數。對于沈從文來說,這一時期是反思時期,來自左右翼和社會外界的各種壓力,沐浴過都市聲色之光后的復雜內心體驗,抽象性的私人化感受,交融在一起對沈從文產生影響。
一、鄉土抒寫的艱難步履
將湘西鄉土社會作為表現對象,時刻牽系著對農村世界的想象性體驗關懷,是沈從文一生創作的主旨所在。蘇雪林曾經將沈從文的作品題材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軍隊生活,二是湘西民族和苗族生活,三是普通社會事件,四是童話及舊傳說的改作?!逼渲谐说谌N題材涉及都市生活外,其他的都與沈從文生活成長的湘西世界有關。在現代時期鄉土小說家的行列中,沈從文的鄉土經驗是原生態而又豐富完整的,生長在湘西使得他避免了都市知識的影響,從軍的閱歷又拓寬了他的眼界,從而使他能以一種悲憫而又善意的眼光看待鄉村的人隋風俗和世事變遷。從最初《邊城》式的鄉村牧歌式朗誦開始,沈從文構建了一座田園牧歌的大廈,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鄉土再創作,卻喪失了早期清麗婉轉的跳躍音符,增添了飽含無奈的凄涼。前期世俗生活的干擾,20世紀30年代都市生活中紳士身份與心態的復雜交織,40年代理性思維整合的未完成,農村現實的動蕩變遷,都驚擾著他鐘情的湘西夢幻世界。
1947年在沈從文最后一篇湘西題材小說《傳奇不奇》問世以后,作者內心依然涌動著偏向鄉土氣息的創作激情,同年3月23日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上就刊載了他《一個傳奇的本事》:他希望能“再好好工作二三十年,完成學習用筆過程后,還有機會得到寫作上的真正自由,再認真些寫寫那些生死和水分不開的平凡人平凡歷史”。這可以說成是作者《看虹摘星錄》后關注形而上、由抽象生命命題過渡到選擇鄉土社會、將民族美德作為表現對象的內心剖析。盡管此時期的沈從文創作以政論為主,《傳奇不奇》及其之前幾篇初涉湘西氣息的作品成為他退回鄉土嘗試的證明,這些與前期《邊城》精神血脈息息相關的作品,至少在形式上強化了他鄉土精神的整體認識。
《傳奇不奇》是這個被驚擾的湘西夢的結晶。據沈從文回憶,《傳奇不奇》是1980年作者應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邀約編選選集時,由巴金收藏清理寄贈給作者的舊稿,“是一個分段寫成純粹記錄性的中篇故事”,與《雪晴》《巧秀與冬生》一起,雖然只保存了三段,但恰好相互連續。這幾篇文章是在事過境遷之后作者的一種緬懷和祭奠,雖歷時六十載卻又彌久日新,從合輯的名字《劫后殘稿》即可看出。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沈從文對抽象、生命、神性的關注,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無法延續30年代烏托邦鄉土書寫的懊惱,不能將現實世界雖“無剪裁、無章次”的人生,“卻又儼然有物各遂其生的神氣”形諸筆端的痛苦。在沉溺了幾年的抽象之思后,這一次湘西寫作便因為有了更多思維雕琢的痕跡而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比起以前同類作品平添了諸多無奈與憂傷。沈從文暮年在回憶《傳奇不奇》這幾部最后的鄉土小說時,認為這四個篇章,“像有個共同特征貫穿其間,即作品一例滲透了一種‘鄉土抒隋詩的氣氛,而帶著一份淡淡的孤獨悲哀,仿佛所接觸到的種種,常具有一種‘悲憫感。這或許是屬于我本人來源于古老民族氣質上的固有弱點,又或許只是來自外部生命受盡挫傷的一種反應現象”。沈從文對鄉村社會的詩意關懷和形式創造的熱情,在面臨現實力量的諸多攪擾下,已經無法再在這個夢境的深處走下去,而《傳奇不奇》中對農村社會分解的擔憂,通過“我”的感受呈現出來,另外,“我”的這次鄉村之旅,也有了對湘西夢的徹底終結意義。
二、創作生涯的中斷
1948年12月31日,沈從文在他最后發表的小說《傳奇不奇》文稿后題識:“三十七年末一日重看,這故事想已無希望完成。”同日在贈周定一條幅落款處寫下“三十七年除日封閉試紙”,這幾句話可以看作是沈從文作結自己文學事業的表白。鄉土烏托邦的生命理想在現實面前破裂的碎片,在他創作生涯的最后階段試圖通過幾部歸鄉作品進行整合的愿望,最終沒有實現。
早在抗戰時期,沈從文就離開鄉土文學,進行了一次創作轉型。1938年,他帶著嚴重的精神困惑到達昆明,一方面,是他對于城市的生命危機感與身處學院的尷尬境遇,另一方面,是對現實的焦慮感及無法反抗的虛無式懷疑。因此,他想從鄉土的單純中“得到一點新的信心”,汲取生存的勇氣和力量,雖然內心頻頻回顧過去,然而日漸變異的湘西給作者帶來了若近若遠的陌生感,希望貼近過去而又無法貼近的困境強迫他只能另覓他處,另外,建構化外之境的超越性情懷屢遭非議,各種外在壓力紛至沓來。所以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在抽象境界中重構理想生命形態成為他暫時的棲息地。
而這一次創作轉型,與前期的轉型頗為不同。40年代中期后的沈從文,將對文化、民族、國家、命運、個體和思潮等的關注囊括進了“重塑”當中,雖然這項巨大的工程是作家強勁的思想穿透力和認知能力的結果,但這種明顯游離于現實的烏托邦夢想,很難找到+穩妥的落腳點,和大部分現代作家一樣,時代與思維的矛盾、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實際與夢境的碰撞,都預示著最終不能完整的悲劇境遇。日漸明晰的思想焦慮導致作家在宏大的抒情與縮小的敘事之間徘徊,在后期的作品中找不到突破口,于是1946年《虹橋》之后,作家開始重新拾起湘西寫作,然而再一次的嘗試并沒有有效地對困境產生新的突破。
三、“湘西世界”再整合的失敗
其實,城里人的鄉村之旅這樣的題材在沈從文的創作中不是首次,早在1932年到1937年寫成的中篇小說《鳳子》中,作者就描寫過城里人的鄉村感受,和此時期“我”在村外藥王宮偏院小樓中的感受異曲同工,他渴望鄉村提供有別于城市的新奇景象,與此不同的是,《鳳子》中城市人的鄉村夢帶有一些不能實現的遺憾,而《雪晴》時,更多的是宗族殘忍的殺戮破滅了“我”對鄉村的希望。敘述者“我”的城市身份,和隱含作者的“鄉下人”傾向,暴露了沈從文這一時期復雜的身份意識,在都市生活而沾染了一些紳士氣息的沈從文,卻依然帶著對家鄉人事剪不斷理還亂的掛念,正如李歐梵所說:“在離去多年以后,他似乎也變成了外人……有時他也想介入他書中人物的生活,卻總不能實現。盡管心中仍懷有熱愛,他本質上卻也是一個旁觀者了。”這一時期題材上離開鄉土文學,表面上短期擺脫了城市、鄉村糾纏的狀態,然而,卻一直未擺脫“鄉下人”的身份認同,1940年沈從文在沉溺于抽象化私人性體驗的創作《燭虛》一文中,對這種身份的感受是:“如今居然已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夢境里,而且感到厭倦了,我卻明白了自己,始終還是個鄉下人。但與鄉村已離得很遠很遠了。”這是經歷一系列自我建構和消解后的身份重新確認,較之前期的自我認同,帶有更多的焦慮和失落,但也能從中看出沈從文剪不斷理還亂的鄉土情結。
這種鄉土情結的牽引,是《傳奇不奇》等幾部鄉土回歸作品誕生的內在機制,可是也因為其復雜性,導致了沈從文鄉土創作的終結?,F實的強烈刺激和痛苦感受動搖了他美學建構的信心,他本人超越性的趣味也不能適應現實,鄉村牧歌的日漸式微只是個時間問題。1947年3月,沈從文就有了非常悲觀的預感:“我仍然不免受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束縛,和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格格不入。”“和他鄉人似異實同的命運,或早或遲必僵仆于另外一種戰場上,接受同一悲劇性結果。”這是他得知家鄉子弟組成的國民黨軍隊在萊蕪戰役中全軍覆沒后的哀悼,也是自己對自身境況悲劇性的預言。到1948年,情況更為惡劣,當時,文化思想界展開了對“中間路線”的批判,沈從文名列其中。左翼文化人的激烈批判,帶著強大政治力量的威脅向他涌來,到1949年時,他已經開始由崩潰轉向瘋狂,1月份,他在《題(綠魘)文旁》的最后一段文字時說道:“我應當休息了,神經已發展到一個我能適應的最高點上。我不毀也會瘋去?!奔词褂信笥训呐惆?,他仍然如同精神游歷肉體,與朋友相隔絕。在預感到自己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后,他終止了文學創作,并在新中國成立后,由新文學轉向了歷史文物??梢姡驈奈膬刃慕洑v了痛苦的掙扎后,各種外來的劇烈壓力爆發而點燃了導火索,崩裂了他內心最后的底限,因此,《傳奇不奇》就成了絕唱,帶著鄉土烏托邦未完成的遺憾為沈從文的鄉土創作唱了一首挽歌。
雖然沈從文將要放棄鄉土文學寫作的絲絲訊息,已經在20世紀40年代初抽象抒情話語中隱隱有所透露,但40年代后期,他還是重新拾掇起湘西題材小說,從中也能看出他時刻拿理想人性標準對照現實世界的不合理,而傾向于鄉土社會、民族美德的努力。他后期的鄉土作品,能看出其新的審美探索和與鄉土文學的距離,及鄉土創作的困境和湘西整合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