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謝曉敏 朱曉英


摘 要:伴隨著國內市場經 濟體系的深化,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得到快速的擴張。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國影子銀行的內涵和產生原因,分析了中國影子銀行的正面效應、目前的發展規模和存在的風險,進而提出創新性的監管對策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正面效應;風險;監管
一、概述
國內對于影子銀行的定義認同度最高的是:影子銀行是從事金融中介活動,具有與傳統銀行類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動性轉換功能,不受銀行監管體系監管和規則約束的實體或準實。
中國影子銀行構成如下:
在中國發展特殊的原因及背景下,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始于2010年,其中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受驅動于市場需求和銀行監管套利,表外和通道業務是導致影子銀行迅速擴張的核心因素。首先,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人民存款急劇增加,在銀行和政府的管理調節之下,存款利率居低不上,加之投資途徑的稀缺使得各類類似影子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備受投資者青睞。其次,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影子銀行機構在中小微企業貸款途徑的管制的背景下快速地發展起來。第二,影子銀行規模的擴大得益于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基金公司、券商資管、信托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崛起,衍生出創新性的通道業務和多樣化的理財產品。在這兩個原因的驅動下,中國影子銀行逐漸發展起來。
根據銀行避開監管所選的通道、業務資金的來源以及投資標的不同,將影子銀行按照時間順序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二、影子銀行的正面影響
影子銀行投資者又滿足了融資者的雙重需求下應運而生。一方面,銀行融資是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的主要途徑,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由于設立時間、歷史信用、業務規模、企業財力等多種因素,很難取得商業銀行的大規模貸款。在低成本的銀行融資途徑受到限制的條件下,民營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高成本的民間借貸市場;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產品在廣大投資者心目中更具投資價值,因為類影子銀行產品收益高而風險相對較低,這些產品也揭示了存款真實的市場價值。在投資者、融資者的雙向需求的刺激下,影子銀行彌補了當前形勢下我國傳統金融體系的不足,使得社會閑散資金能夠有效合理地滿足中小投資者短期資金融通的困境。
影子銀行對推動商業銀行創新轉型也起著重要作用。由影子銀行提供的各類準信貸產品作為銀行間接融資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中間產物,有效的推動了我國金融創新活動的展開。在利率市場化的加深的推動下,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已經不能支撐其發展,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對商業銀行而言至關重要,將貸款投向收益率較高的私人或消費領域成為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途徑之一。銀行業將會向著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加強成本管控以及拓寬盈利渠道的方向發展。影子銀行的存在和發展促進了多元融資結構的形成,我國金融行業正從提供單一金融服務向提供全面多種金融服務的全面新興金融行業轉變。
影子銀行能夠有效分擔金融市場的風險。影子銀行以其靈活的投資策略,與傳統銀行共同作用,擴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擔體系。此外,私人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投資能力和風險承受力選擇影子銀行的各類產品的投資理財組合,這對于降低投資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三、影子銀行的風險及監管
影子銀行存在期限錯配下的流動性風險。銀行以其期限錯配的業務特征將短期存款轉變為長期貸款,與傳統銀行相比,影子銀行的期限錯配不能享受類似于中央銀行貼現窗口的支持。影子銀行將短期理財資金、同業資金對接非標資產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將資金注入期限較長的房地產及地方平臺項目成了影子銀行體系的慣用手法。為了緩解由期限錯配導致的周期性流動性壓力,影子銀行必須通過滾動發行(發新還舊)短期理財產品。只要保證高水平的借新還能力,影子銀行就能承受流動性風險壓力,降低系統性違約風險。
(一)監管套利風險
影子銀行行為就是利用監管漏洞進行監管套利。商業銀行對高額利潤的追求是影子銀行在我國興起的主要原因,這使得影子銀行容易引發監管套利問題。由于傳統銀行體系和影子銀行體系監管尺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許多類似影子銀行機構的銀行活動游離于監管范疇之外。或者在監管范圍內的機構或活動的監管標準又低于傳統銀行體系中信用中介及其活動的監管標準,因此影子銀行大量業務的開展造成了金融體系風險積累。
四、影子銀行的監管
提高業務透明度是影子銀行健康發展的關鍵一環。影子銀行信息披露具有不透明、不一致的特點,影子銀行產品市場也大多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問題。要想改變影子銀行這一現狀,必須要提高辦理影子銀行產品業務流程的透明度和風險管理水平。高透明的業務流程能夠使投資者充分了解影子銀行資金的具體投向和風險,同時也使監管者可以實現金融風險監管的全覆蓋。建立完整、系統、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參與者自主、定期、及時地履行向監管部門的信息披露義務意義重大。
加強監管機構的協調性對影子銀行的發展尤為重要。中國金融業實行“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即不同的監管機構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監管業務進行監督,也適用不同的監管規則。由于影子銀行風險跨行業、跨機構、跨市場,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意義重大。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就要加強監管機構的協調性,實現分業監管與功能監管并存的監管模式;此外,監管機構可以和行業自律協會合作,減少監管不足的現象,發展更有效的監管措施。
參考文獻:
[1] 朱元倩.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及其分類監管.《農村金融研究》,2013-09-15.
[2] 趙澤云.淺析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與監管.《中國集體經濟》,2018-12-25.
[3] 羅青青.中國影子銀行現狀及監管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18-12-12.
[4] 馮建秀.宏觀審慎視角的中國影子銀行風險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DOI:
[5] 呂? 健.影子銀行有助于中小企業發展嗎[J].人文雜志,2018,(3):33-43.
[6] 雷? 蕾,蘇映雪.影子銀行和金融穩定關系的文獻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