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金
摘要:由于中學生的閱歷局限、及其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責任感、社會使命感還有待進一步塑造,中學生中存在著需要老師父母逼著學習,甚至有怠學、厭學現象,對于思想政治的學習,更是還存在偏見。本文在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能力和習慣的問題上,針對當地中學生的特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師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為中學生的政治課程學習制造、儲備不竭的動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智力支持;互助解疑
在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職業轉化加快,知識更新迅速,培養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中學生要完成高中的學習任務,就必須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中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增加學習的量,也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自主學習于主體是大有裨益的,它能使主體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遇到新問題新課題能攻堅克難,不會畏首畏尾,能相當自信,會使主體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一個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生會時刻自我督促自己進行學習活動,會主動擠時間、創造機會學習。自主學習習慣是一個優秀的中學生必備的學習品質。但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選擇性,政治的學習也不例外,需要有相關的符合中學生個體需要的政治學習資源供其選擇,所以施教者開發出相應的自主學習政治的資源并利用好自主學習政治的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的學習活動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預,而是在自身的內在驅動力下,自覺有效地進行知識、技能等學習標的獲得的過程。施教者要使學習者要進行自主學習,需要提供或構建充分的自主學習資源,這些自主學習資源有一個共同的宗旨是實現施教者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如教師為人師表的為師品質,教師忙而充實的積極人生、幸福生活,教師與學生融洽的師生關系等等。
(一)高考改革給中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高考改革后,采用三加六選三模式,除了必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另外三科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中任意選擇三科參加高考,即文理不分科。學生的選擇余地大大地拓寬了,更能滿足中學生的需要,更有利于中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所以,幫助中學生選擇出最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科,可以助力中學生自主學習。
(二)幫助中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為其自主學習創造內驅力。
中學生只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才能使自己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活動。自主學習需要有內在的學習動機,當學生知曉學習可以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更幸福,通過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國家的公民,才會有動機學習。關于學習動機,不同的中學生往往動機不一樣,但這個動機可能是沉寂的,即沒有影響到主體,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幫他把這個動機建立起來,充分發揮作用。比如有的學生努力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或家庭的命運,有的中學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教師幫他建立學習的內在動機可以轉變為為了他人生活得更好,服務他人,服務社會。
教師每次課都要為中學生設計明確的學習目標。他們有具體的學習目標,才能知道應該學什么,才能奔著目標去學,主動學,積極學。比如上課前幾分鐘告訴學生,等這節課上完了,要每人都能列出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么,課間要理解掌握哪些知識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一定量的知識,讓每節課都有較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三)用激勵的方法幫助中學生開啟自主學習的大門。
如何激勵?如通過提高對一個個學生個體的關注度,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政治中得到的收獲和還沒有實現的學習目標,利用其優點提高其自信心,針對其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查漏補缺。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幫助是卓有成效的,會更加信任老師,認可老師,主動學習。比如有的學生干學生會的工作熱情高漲,非常積極,但上課卻沒心思,眼神是空洞的。我選擇肯定他在學生會的表現,表示欣賞他。
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現實生活多思考、多提問與質疑。比如,在學習了《個人收入的分配》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提問。有個學生問農民上山采山藥的所得是按什么分配呢?農民自辦養豬場的所得是按什么方式分配呢。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在預習中提問,其預習行為才能有目的與動力;在課堂上提問,可以幫助其集中精力聽課,心無旁騖地主動學習,更好地領會學習內容。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破解,教師盡可能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學習內容要盡量賦予它趣味性。在引導學生學習“財政政策”這部分內容時,指導學生按照所學的提問方式,可以生成的問題有:財政政策是什么,財政政策是用于做什么的,在什么情況下會使用財政政策,誰來實施,具體怎么操作,為什么要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實現平衡,經濟才能平穩運行。通過提問思辨,讓學生明白,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總財富是有限的,當我們用于生產的物質財富占比多了,則用于消費的物質財富就會減少,從而影響消費,反之,當我們用于消費的財富占比多了,則用于生產調度的財富就相應減少,從而影響生產。這兩種經濟運行狀態都是病態的,所以政府就得像醫生一樣開出藥方來醫治它,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達成平衡。這個藥方可以是財政政策,而財政政策又有三種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病癥(運行狀態)得用不同的藥方(財政政策)。
(四)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巧妙質疑,互助解疑,刺激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新課之前,收集、篩選、展示學生的典型疑問,安排環節由學生互助解疑。誰的提問、誰幫助解疑事項指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記錄,解疑的過程指定學習程度中等的同學記錄。一方面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記錄加深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和記憶。要求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與學習的內容有聯系,必須圍繞當前的學習內容去發現問題,不能漫無邊際地提問。學生互助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通過培養學生自行預習的習慣,教學生學會依據學案去發現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問,如:在學習影響商品的價格的因素時,剛好班上有個同學家里有農場,而當年她家農場的枇杷賣得非常好。教師則可以啟發學生就本素材結合所學的經濟常識提問并展開討論尋找原因。
對學生的質疑和解疑,教師一定要做好評價工作,才能起到約束和激勵作用。不但要甄別學生的對與錯,而且要對學生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做出評價,指出并糾正學生在提問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提問符合要求、獨特,回答正確、見解獨到的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提問簡單沒有可討論性的提問則要提醒其繼續努力,爭取挖掘出不一樣的問題來。應該肯定的要肯定,應該否定的則否定,應該補充的要補充,絕不能含糊、模棱兩可;對學生回答錯誤的要明確指出來,并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
(五)培養政治思維能力,為自主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與核心。指導學生嘗試不斷地去掌握形成政治學科的相關概念,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做出正確的判斷;指導學生構建經濟常識,政治常識、文化常識與哲學常識的知識體系,掌握結構化的政治知識,就要教學生學會概括所學知識,通過分析判斷推理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通過政治學科的學習,能夠形成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思維品質。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其養成常問、多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在認識事物、問題時,學會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去把握,充分使用發散式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事物、問題有一個更完整的全面的認識。當學生形成了較好的思維品質了,往往能政治課程的學習中收獲其應具備的正確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政治參與能力等等。當我們學有所獲就會學而不疲、學而不止。教會學生一定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比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包括課前堅持認真預習,快速通讀教材,把不理解的內容標記出來,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認真聽課,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做完作業要總結,盤點自己已經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晚上睡覺前在大腦中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回想一遍。對于印象模糊的內容要進行再學習再復習鞏固,可以通過看課本、看課堂筆記實現。最好能把學習的內容復述一遍,通過復述不但可以加深印象,還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表達等思維能力。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抓住學習的重點,攻破難點。
(六)塑造教師為師的良好品質,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要形成高雅的氣質、積累淵博的知識,修成高超的教學藝術。當一個學生認可、接受他的老師,他往往會主動接受該教師的教導,甚至努力去學習該教師所教的課程。教師要保持精神抖擻、激情澎湃的面貌,給學生以老師有使不完的勁兒的印象。讓老師神采奕奕、充滿活力的精神影響學生。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進步,互聯網在我國已經全覆蓋的情況下,孩子們的認知面更廣,更有深度,他們會接受許多全新的東西,產生諸多疑問,學高為師,若要成為對學生有一定影響力的老師,勢必要不斷學習。
每個學生是有差異的,在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采用相應的措施解決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問題。在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時,讓學習程度差的學生負責記錄、介紹自主學習的成果,讓學習程度中上的學生說明得出自主學習的觀點、看法、主張的過程。這樣,基本上班上的每個同學都照顧到了,讓各自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收獲到自己可以收獲的東西,有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盡量賦予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實用性,實用性可以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子催化劑,自主學習的過程要設計得好玩一些。例如:在學習《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這部分內容時,安排一個“我為我村建設建言獻策”的活動環節,讓學生模擬村民、村干部的行為。給他們安排一些思路標的,指引他們有效地參與活動。比如:當知道有哪些村務,需要村民去做,就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村的村務管理情況,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建言。引導學生結合本地的國家的新聞要聞來學習政治課程,聯系本地區的事實生成與政治學科相關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時,結合了本地發生的一起“村民為了維權阻礙高速公路施工”案例進行解讀。從而深刻領會到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重要性,以及當公民自身的權益受到侵犯時應該如何正確維權。其實,許多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疑惑,甚至他們就曾有過權益被侵犯而不得不忍氣吞聲的經歷,因為不知道怎么辦。當這樣的問題被拿出來分析討論時,是何等的高興和滿足,從那一雙雙渴盼找到辦法的眼神中老師就能感知到。
當學生在老師們討論的現場,他們也會認真聆聽,甚至發表意見和看法。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容易滋生意外的收獲,比如聽到學生的真心話,了解學生的真實意思、理解學生,讓其愉悅。當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的時候,讓溫和的、欣賞的眼神拂過每一個學生的臉龐,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與老師有眼神的交流等等,如此這般,要其自主就更有現實性了。走近學生,有挖掘不完的啟動自主學習的資源。
本探究結果因受個人實踐等因素影響,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經過實踐的再檢驗,它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可行性,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將探索不止。
參考文獻
[1]梅東貴,《有效提問之“五要”》,《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年第12期,第30—31頁
參考書目
[1]《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3年第10期
[2]《班主任工作案例》 賴華強編著 濟南大學出版社 2006.11
[3]《創新力開發與創新案例》 楊麗主編 羊城晚報出版社 2010.10
[4]《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3年第4期
(作者單位:龍川縣實驗中學)